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史志鉴数据库>党史库>基本资料>党志
第四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 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6-01
  • 浏览数:

  1988~1990年,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的时期,也是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时期。

  一、治理整顿,发展生产

  随着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出现了基建投资膨胀和消费资金膨胀的问题,社会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加上宏观调控没有跟上,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1988年9月,中共召开了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定》,决心把中国经济引向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

  1989年2月,中共广州市委召开五届五次全体会议,确定了广州市在治理整顿、发展生产和深化改革中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

  第一,治理、整顿的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包括4个方面:一是围绕增加有效供给,压缩滞销产品和高消耗产品,淘汰劣质产品,发展农副产品、耐用工业品和适销对路的轻纺产品。二是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外向型转变。三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发展以名牌产品、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并实现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劳动、技术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移。四是围绕保持发展后劲,加强基础产业,发展电力、交通和主要原材料工业,发展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支农工业。通过调整,使广州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能够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

  治理、整顿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增加供给、控制物价、稳定大局。为此,要大力挖掘潜力,发展工农业生产。

  第二,继续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在治理、整顿中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三,进一步深化改革。治理整顿,发展生产,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深化和完善改革的重点主要放在4个方面:一是深化以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争取在完善企业承包制、推进企业兼并、发展横向联合和企业集团、进行放开经营试点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试点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同时搞好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特别是发展市场体系、改善宏观调控、治理通货膨胀。二是扎扎实实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搞好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在民主、公开、参与、监督和立法、执法、普法方面取得成效。三是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探索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机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四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好地为广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这是在总结过去几年改革开放的成绩和缺陷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深化改革作出的调整和完善。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广州市开展了全面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发展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工作。

  二、深化改革

  1988年,市委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如下部署:1988年重点进行价格和工资制度的改革。价格改革按照“放、调、管”顺序进行,通过改革,逐步理顺严重背离价值规律的价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初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新的价格体系,组织全社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由于物价改革关系到千家万户,因此,一要做好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二对物价调整的幅度和重大措施出台的时间要周密考虑,三要加强管理,刹住乱涨价风。工资改革的思路是:在企业全面推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由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工资形式和分配方法。

  1988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提出了加快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国际市场,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广州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动员大会,对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动员和部署。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加快广州经济向外向型转变:制定以追赶省内“四小虎”(指东莞、中山、顺德、南海)为目标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召开科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促进科技与生产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办法;召开党外人士会议,共商发展外向型经济计划;推行外贸体制改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从1988年起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承包,其中轻工、工艺、服装3个行业实行自负盈亏的试点。

  1989年1月,根据中央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市委制订了《广州市1989年政治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和《广州市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广州市1989年政治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的主要精神是:继续搞好党政、政企分开,搞好廉政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开展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改革,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广州市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提出,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总的要求是:贯彻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和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继续实施综合体制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完善市场机制,推行对治理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有重大作用的改革措施,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促进治理整顿目标的实现,促进广州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1988~1990年,是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三年。广州市把改革作为总揽全局的总方针、总政策,以深化改革来指导治理整顿,通过改革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许多治理整顿的措施就是深化改革的内容。通过治理整顿,市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控制。针对产业、产品结构问题,实行了适应性调整、开发性调整、综合性调整、限制发展淘汰性调整的具体方案。重点建设项目有所加强,落实了87户“双保”重点企业,能源、交通等基础项目投资比重增加,市属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良好,建成了我国首家中心城市国民经济预警中心,为实现有效宏观调控提供科学手段。

  三、80年代广州改革成就

  80年代在广州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科技、文化体制以至思想意识等领域,从内容上看,包括3个方面:一是流通体制的改革,二是所有制和企业的改革,三是其他方面(金融、外贸、劳动、社会保障、科技制度及政治体制等)的配套改革。这是一个先后展开然后又相互渗透的过程,是随着市场逐渐形成和企业改革要求所驱动而逐步展开的,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从它取得的成绩来看,改革开放的步子是积极稳妥而富有成效的。

  到1990年,广州已建成全国四大轻纺工业基地之一,发展起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产品,如家用电器系列产品、食品生产机械、干电池、纺织品、啤酒、药品、日用工业品等,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288.27亿元。国家“七五”计划以来,广州工业品出口产值以平均每年49.5%的速度递增,1990年全市工业品出口产品产值达88.95亿元。1990年,广州市工业总产值达434.57亿元,居全国十大城市的第四位。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面兴旺,突出表现在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和金融业、旅游业的发展上。1990年全市有农贸市场362个,商业服务网点10.5万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54.32亿元,比1978年增长8倍。钢材、水泥、木材、煤炭等生产资料市场相继建立,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有80%靠市场提供;开设了产权转让市场和闲置设备转让市场;初步形成了公办和民办的劳务市场;建筑行业有60%的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投票;其他如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经纪行业和资金市场、科技市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价格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消费品的价格有90%放开,生产资料的价格也有75%放开,流通领域的秩序进一步好转。

  到1990年,广州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及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全市金融机构达1072个,1986~1990年广州金融同业拆借市场共拆进、拆出金额216亿元,商业票据贴现市场共承兑贴现金额6.76亿元,证券市场发行证券79.71亿元,证券转让成交7.2亿元。1990年企业留成外汇调剂总额9.2亿美元,个人外汇调剂总额港币300万元。1990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401亿元,贷款余额351亿元。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来简单地起会计、出纳的作用,执行国家计划分配资金的职能,转变为相对独立地行使货币政策职能、调节国民经济的综合部门。

  旅游服务业形势良好。1990年,广州接待境外旅游者18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5亿元外汇券,居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第二位。1987年全国旅游业优质服务评比中,广州获得酒店服务和餐饮服务两项第一,接待国际游客人数全国第一,被评为全国旅游优质服务竞赛先进城市。80年代以来,广州还先后开辟了广州居民到香港、澳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越南的境外、国外旅游专线,广州的旅游业成为双向发展的国际旅游业。

  1990年,广州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17.9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9倍;农业总产值达到43.93亿元,增长近6.5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92.25亿元;增长22.4倍;农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536元,增长6倍。广州市人民所需要的菜、果、糖、禽、奶基本自给,粮、蛋、肉、鱼的自给率(按城市人口计划)分别达到38%、36%、32%和30%。

  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1986~1990年,广州市出口贸易总额达51.26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比例从1985年的1∶0.78提高到1∶2.57;“七五”期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86亿美元,利用外资的投向遍及工业、农业、市政、建筑、能源、交通、旅游服务及文教卫生等行业。正在建设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0年已建成投试产企业120家,1990年区内完成工业总产值13.76亿元。

  科技进步促进了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新,生产要素向技术先进、密集的优势产业、行业、企业流动,高技术和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支撑了广州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些新兴产业如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日用化工、电子通信设备、食品加工等在广州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七五”期间,广州工业开发成功并投产的新产品有2304种,其中达到和超过国内先进水平的占63.7%,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的占35%。科技进步也支持了现代化高效农业的发展。1990年,广州实施“优质特需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开发”等8大科技兴农项目,已出现良好势头。到1990年,全市共有“星火计划”项目103项,总投资1.22亿元,已完成累计产值5.02亿元,实现税利1.04亿元,创汇1077.33万美元。

  教育系统,改革开放时期是广州市解放后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在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投入方面,广州已处于全国大城市的前列。市属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州地区的部属、省属学校一起构成较完整的办学体系。全地区已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地区有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96所,在校学生近10万人。高校科研队伍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成人教育面向企业和农村,建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广州特色的成人教育体系。

  1990年,广州市国民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2.77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在全国大城市中居于前列,其中国民生产总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工业总产值、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额、预算内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商品总值和利用外资规模居全国大城市第四位。广州已初步建成一个以工业为主体、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上一篇: 第四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三节 实行全面改革开放 下一篇: 第一章  组织工作——第一节 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