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史志鉴数据库>党史库>基本资料>党志
第七章  政策研究——第三节 历次城市建设方针的研究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6-01
  • 浏览数:

  城市建设方针的提出和确定,是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核心。建国40年来,广州市的城市建设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先后经历了9次不同的提法。市委研究室对各个时期城市建设方针的研究,是在起草报告和发展规划时,遵照市领导的意图,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反复修改,经市委集体讨论决定而提出来的。

  广州城市建设方针9次变化的主要情况是:

  1954年5月,在中共广州市第四次代表会议上,市委第一书记何伟作了《全党团结起来,全面地转向生产建设,为完成和超额完成1954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而奋斗》的报告,确定1954年的工作任务是在结束改革的基础上,全面转向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明确提出“使广州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工业生产城市。”

  1955年10月,中共广州市委召开了第五次党代表会议,市委第一书记王德在会上作了《为实现广州市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在分析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将广州市发展为一个以轻工业为主,而交通运输和商业仍有一定比重的社会主义工业生产城市”。

  1958年,广州市召开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上,市长朱光作了题为《思想大解放,生产大跃进》的报告,提出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是:动员全市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以工业生产为中心的全面跃进,“把广州市建设成为广东和华南的工业基地”。

  1961年7月,市委在中共中央中南局的帮助下,召开了城市工作问题调查汇报会议。总结几年来广州城市工作的经验教训,认为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若干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主要是国民经济建设速度过快,重工业发展过多,没有认真执行“农、轻、重”的方针,忽视了广州市的特点和对广州原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在生产关系上,所有制改变过急,刮了“共产风”,忽视了按劳分配原则,产生了平均主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集中过多,企业规模过大,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等。为了使广州在繁荣城乡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特别是在支援农业、供应人民生活资料和对外贸易上,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城市应有的作用,由中共中央中南局派出干部与广州市委一起制定了《广州市建设方针与工作问题》(简称16条),并于同年11月获得中共广州市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这个文件明确提出:“广州市今后的建设方针应当是建成一个具有一定重工业基础的、轻工业为主的生产城市。”

  1975年6月28日,在市委工业会议上,市委第二书记梁湘根据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四届人大提出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步宏图和全国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今后全市的奋斗目标是:“逐步把广州市建设成为一个轻重工业协调的综合工业城市,成为广东的工业基地,对发展华南地区的经济起骨干作用。”他指出:轻重工业相协调,主要是指在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到1980年重工业从现在占38%提高到50%左右。这不是说要挤轻工业来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我市轻纺工业有相当的基础,在打翻番仗中步子应迈得快一些,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轻工业的发展,为国家积累资金和改善人民生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轻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重工业的首先发展,只有重工业有更大发展,才能更好地为轻工业发展提供设备和原材料。

  1979年6月,市委召开三届二次常委扩大会议,市委第一书记杨尚昆在总结讲话中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以轻工业为主,原材料工业、支农工业协调发展,科学文化、对外贸易和旅游事业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杨尚昆指出,搞好广州市的有利条件很多:(1)自然条件好,四季常青,大部分地区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带,有丘陵有山区,适应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生长,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为轻工业发展提供大量材料……(2)工业已建立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家当,轻工业基础比较好,占整个工业比重的63%。(3)邻近港澳,华侨众多,对外交往和经济联系历来密切,可能通过港澳和华侨渠道,引进技术,搞补偿贸易、来料来件加工装配和合资经营……去年本市创汇3.3亿元。(4)广州是祖国南方重要的进出口基地和开放城市。

  1981年8月5日,《省委常委讨论广州市经济调整工作的会议纪要》指出,做好广州市工作,对全省来说,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因为:一是它分量大。广州市工业总产量占全省40.6%,对外贸易收购值占全省的30%,财政收入占全省41.5%。二是它的影响大。它是广东的省会,是华南地区经济、科学、文化中心……又是祖国南方的门户和社会主义橱窗。三是经济基础较好。广州是我省的重要工业基地,配套条件好,科技力量较强。最大特点是进出口贸易发达,是我国对外贸易、国际交往、科技交流中心之一。因此,“要把广州建设成为全省和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一个繁荣、文明、安定、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同年9月15日,市委第一书记梁灵光在中共广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方针,他指出:广州是广东省政治中心;全省以至华南经济中心和科学、文化中心,全国进出口贸易重要口岸;又是国内外瞩目的祖国南方门户和社会主义橱窗。我们应当从广州市的地位和特点出发,进一步明确城市建设方针,充分利用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为全省和全国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广州市建设成为全省和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一个繁荣、文明、安定、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1987年8月18日,广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通过的《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决议中提出:“以外经外贸为导向,以科技、教育为依靠,以工农业为基础,以轻纺工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能源、交通运输业,为把广州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内外辐射能力的、多功能的和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心城市打下基础。”决议还指出,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制定经济社会、文化科学发展战略纲要,更好地指导和推动我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

  1990年12月起草制定、并在1991年1月24日中共广州市第五届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本世纪末的最后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我市经济建设极为重要的时期。……一切盼望广州市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人们团结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埋头苦干,“为把广州建成繁荣、安定、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第七章  政策研究——第二节 各个时期方针政策的研究 下一篇: 第七章  政策研究——第四节 对广州市发展战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