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从198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便组织了广州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从各个角度对广州的历史,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在开放改革的社会条件下重新认识了广州,在更高层次上把握着广州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市委研究室和研究中心着手起草《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1985年11月,市委研究室、研究中心受市委委托负责组织,由市长朱森林带队到北京举行《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讨论会,邀请首都著名的专家学者,中央有关部委办的领导,对《设想》进行了论证,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随后又几经修改和论证,最后形成了《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这个纲要于1986年12月和1987年8月,在中共广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和市人大八届31次常委会上通过,成为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发展战略目标是:以外经外贸为导向,以科技、教育为依靠,以工农业为基础,以轻纺工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能源、交通运输业,为把广州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内外辐射能力的、多功能的和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心城市打下基础。
根据发展战略要求,经济必须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七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9%~10%,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7%~8%,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8%~9%,外贸出口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1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年平均递增5%左右。90年代,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要达到9%~10%,提前三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出口创汇增长速度要高于同期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
发展战略对各产业和社会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具体的战略要求:
第一,建成外向式、城市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其主要要求是: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鲜、活、精、美农副产品,积极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种子种苗、资金和设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努力实现城市型农业的同时,加强郊县农业与国际、国内市场的联系,实现农业科学化、商品化,大力发展肉、菜、禽、蛋、奶、鱼、果、花等“八鲜”产品,更好地为我市工业生产、外贸出口和人民生活服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五至六成劳动力的转移;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切实抓好贫困山区的扶贫致富工作。
第二,优化第二产业结构。通过调整、优化,形成具有高(以中高档技术和产品为主)、快(新产品开发、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快)、省(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少)、轻(以轻型的产业结构为主)的特点,出口创汇能力强,以综合消费品为主的生产体系,年产值增长平均速度10%左右。轻纺工业要按照基础好、效益高、市场广的原则,确立行业支柱。正确处理原材料工业与加工业的关系。加强工业专业化协作,对市区老企业逐步实行易地改造,有计划地将一批工厂、行业扩散到郊县,使市区和郊县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
第三,发展多元化、多层次、高素质、具有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通过对内部结构的协调,形成以商业服务业、金融、旅游、科技、教育为主的第三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市区争取本世纪末达到50%左右。要重视发挥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经济中心的功能,使之成为全国发达的外经外贸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和信息中心之一。积极发展房地产、饮食、娱乐、旅业、医疗、保健、修理、洗染和公共事业等行业,满足人民生活多层次需求,大力开掘第三产业创汇潜力,努力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
第四,大力发展能源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能源生产,重点放在加快电力建设上。为此,要采取符合电力生产特点和适应全国电力企业改革的对策:(1)坚持依靠省电为主,自产电为补充的方针,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政策,积极参加省的合资与集资办电。(2)在重点建设大型电站的同时,努力发展热电并供的中小型发电机组,弥补供电不足,并提高工业运行效率。(3)大力开发利用多种能源,1990年,要建成天堂山水利电力枢纽工程(原龙门县境内,已划到惠州市管辖)。继续开发山区小水电和小煤矿……(4)积极支持城市输变电网建设。(5)把节能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发展交通事业。要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地区,提高交通疏导能力与节制不合理交通量结合,达到治理总体见效的目的。市内公共交通,加紧建设环城高速公路,兴建地下铁路,高架轻轨等新型交通项目,使全市形成由12条主干道、内外环、10个对外出口组成较完整的道路网络,形成以地面交通为主,由3条~4条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立体交通系统。
第五,努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当前,要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放在科技首位,狠抓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转化。认真组织实施“星火计划”,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以“八鲜”产品为中心,加强农业科研。把研究与发展力量较强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有重点地建立若干基地,使新兴产业在结构中占有一定比重。要围绕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组织起来,开展决策科学研究。
第六,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教育按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改革和发展成年人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形成一个培养目标、学历层次、专业门类、年龄结构都能互相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积极发展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将广州建设成发达的文化中心。
第七,发展对外对内经济交流。按照“扬长避短、适销对路,发展港澳、开拓远洋”的方针,多方位开拓外贸市场。
第八,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和依据。经过国务院批准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第九,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要从全市老企业的技术改造、骨干行业建设和技术进步的全局出发,通过比较集中地利用外资,使开发区成为我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知识基地。
第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到本世纪末,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要有显著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要达到10平方米左右。发展、健全城乡医疗网,加强妇幼保健,搞好群众性除害灭病工作,提高城乡居民的平均寿命。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与保障体系,设立社会救济基金,建立社会各种保险制度和退休基金制度,使社会保障工作基本实现社会化。严格控制人口,市区人口增长率必须控制在年平均增长5‰以内。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建立人口控制承包责任制。企事业吸收劳动力,立足本市和郊县,严格控制向市外招工。
第十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适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公民,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十二,深化改革。要以增强企业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和健全宏观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继续积极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企业责权利相结合的企业经营机制。……二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三是逐步建立以间接控制为主的宏观调控调节机能。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按照党中央部署,开展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能够增进党和国家机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基层和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