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史志鉴数据库>党史库>基本资料>党志
第四章  统战工作——第一节 组织机构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6-01
  • 浏览数:

  广州解放后,中共广州市委设立了统一战线工作部,作为市委在统战工作方面的助手和参谋 。统战部的基本任务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其基本职能是:对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和理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宣传、贯彻党的统战政策,检查统战政策的执行情况;协调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发现、培养、安排党外代表人物。

  从建国初期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广州市的统战工作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密切了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加强了全市人民的团结。建国初期,市委就十分重视统战工作,召开多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听取党外人士意见。人民政权和群众团体及民主党派相继建立后,许多党外人士被选上和安排在政府、政协和各人民团体担任领导职务,党外副市长最多的一届有5人,市政协副主席10人,任正局长的4人,副局长的42人。统战部先后组织党外人士学习《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加强全市人民的团结,为夺取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的胜利,为顺利实现恢复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局面。第二,在各项运动中,做好思想工作。针对相当多党外人士有思想顾虑等问题,市委领导亲自向党外人士作动员报告,举行座谈,讲明做法,解释政策或亲自掌握运动,广泛征求党外人士意见,及时纠正偏差。还由统战部门组织党外人士组织成土改参观团和抗美援朝慰问团,使他们了解真实情况,拥护各项运动。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广州市各界人士积极捐献飞机大炮,仅工商界人士从1951年6月开始至1952年2月止,捐献金额折合可购战斗机35架。第三,引导私营企业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四,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工作,对社会上知名的知识界、文化艺术界人士作了统筹安排,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上存在的问题,调动社会上一切积极因素。第五,大力贯彻侨务政策。第六,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检查落实有关政策,团结安排民族宗教界人士。

  1957年以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广州市的统战工作,既有成绩,也有失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被挫伤的党外人士和统战干部甚多,改正错误不及时,造成不良后果。在“大跃进”中,有主观主义、头脑发热的情况,搞了不少无效劳动,幸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贯彻中央“弛”的方针,先后办了如筲箕窝农场、龙洞水库、山村钢铁厂等实事;在经济生活困难时期,对知识界、文化艺术界、归侨、港澳同胞及党外各界上层人士2000多人分级给予特需供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摘掉了一批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人士的帽子;宣传中央决定的“定息、高薪、学衔、政治安排和教育改造不变”的政策;在政治学习中,采取“神仙会”的形式,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扣帽子、提倡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60年代的“四清运动”虽然出现过紧张局面,但广州市坚持“弛”的方针,稳定了党外人士。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州市的统战部门成了重灾区,机构几乎全被“砸烂”,人员解体。许多党外人士、统战对象和统战干部受到残酷迫害。“文化大革命”期间,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州市各级党组织、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统一战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统一战线已从大陆扩展到海外,从上层延伸到基层,各方面统战对象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四化”建设、改革开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段期间统一战线的主要工作有:

  落实统战政策,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1978年10月,广州市召开了全市落实政策动员大会,为“文化大革命”中统战系统受打击迫害的党外部分中上层人士平反昭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间,市委全面系统地解决“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前的各种遗留问题。于1984年7月再次召开统战系统大会,进一步清理“文化大革命”中的错案。1984年下半年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指示精神,着重抓紧解决“文化大革命”中的各种遗留问题。至1987年底,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案件已全部复查处理完毕,为4618人纠正了冤、假、错案。受市委的委托,对全市原被错划为“右派”的6054人全部进行改正,并作了善后处理。确认1853名起义投诚人员身份并发给证明,对其中受错误处分的527人作了妥善处理。对错定为资本家的,对去台人员亲属中受错误处理的,均全部复查纠正,并作了安置。工商业者9627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扣减的工资1745万元已全部补发,“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财物已立案的5090户,已对其中4939户作了补偿。“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私房424户,5.47万多平方米已全部清退给业主。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被占办公楼房,全部退还。被占用宗教房屋105处已退101处,占应退面积96.57%。在落实政策的同时,恢复和活跃政协和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的工作,各个方面的统一战线人士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景象。

  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搞好统战部门的建设 市委对党中央有关统战工作的指示,及时进行讨论研究,作出决定,认真贯彻。1987~1990年,市委就统战工作问题先后发出7个文件。如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市委发文作出了10条决定: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提高党内外的认识;健全、改进协商制度;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党组应根据《意见》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应措施;搞好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民主党派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和有关团体有计划地开展对“三胞”(国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的联谊工作;充实、加强各级统战机构;积极筹备召开全市统战工作会议;市各级党委,要将贯彻情况和制订的措施报市委。中央召开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后,市委作出决定,并下发了文件。明确规定:要把统战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党委的工作计划、部署要包括统战工作;党委每年至少有两次专题讨论统战工作问题。这些文件促使全市各级党组织更加重视统战工作。统战任务较重的5个大厂、4个局成立了统战部;市委统战部增加了编制和经费,区、县统战部的编制和经费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好人事安排工作 市委领导亲自主持协商会,召开有关座谈会,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已形成制度。市委重视做好对党外人士的安排工作,选拔和培养非中共人士担任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工作。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为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和统一祖国服务 市委领导同志担任广州海外联谊会名誉职务,经常会见海外上层人士,广交朋友,团结“三胞”。通过海外联谊工作和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发展对外经济,吸引外资,促进各项建设事业。1987~1990年,统战系统(不包括政协)共协助引进资金5.6亿美元,1.09亿港币,2.7亿人民币。市委支持统战方面为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作贡献,接纳党外人士关于成立教育基金会的建议,在一年多时间里,便筹得教育基金2000万元。1990年广州海外联谊会被评为“热心教育事业羊城十佳”之一。

  团结各界人士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统一战线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市委先后召开了14次传达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引导帮助各民主党派和有关人民团体的负责人明辨是非,顾全大局,为稳定广州局势发挥作用。

  加强统战理论政策的研究,广泛宣传统一战线 市委统战部与新闻、宣传单位共同制定了宣传计划,分别进行了有关统战工作的专题报道,播发了一批文章和消息。市委统战部与广州电视台联合拍摄了27集的电视专题片《统战之光》,较系统地反映了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统战工作,以及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的历史和作用。1987年市委统战部建议《广州日报》开辟了《粤海同舟》专栏,至1990年已刊载了130多期,起到了广泛宣传统一战线的作用。还在市委主办的《广州党的生活》月刊开辟了《统战园地》专栏,在各级党校开设统战课已成为制度,在党内加强统战宣传教育。广州市统战理论研究会1986年成立以来,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宣传教育方面 ,发挥了作用。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广州解放之初,中共广州市委即设置了统战部,内设两个小组。随着统战工作的发展和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设立了办公室、工商科。1953年6月,统战部机构作了调整充实,增设干部科、党政科和宗教科,后来另设国家资本主义办公室(简称市财委第四办公室,归口统战部,在统战部办公),1956年以后统一战线工作有新的发展,统战部的机构由原来的科改为处,并增设教育处。1956年和1959年分别成立了统战肃反领导小组和统战战线审干办公室两个临时工作机构,担负肃反和审干任务。

  这个时期,归口市委统战部分管的单位有18个:市委改造右派分子办公室,市政协机关,市华侨事务局,市侨汇物资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市宗教事务处,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市文史研究馆,市工商业联合会,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市政治学校,广州市政治学习班(临时机构)以及5个宗教团体(市伊斯兰教协会、市佛教协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市天主教爱国会、市道教协会,业务受市宗教处指导)。此外,统战部还代表市委联系各民主党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战部被“砸烂”。1967年3月,市军管会下设统战领导小组。1968年2月,在市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下设统战办公室。1972年2月市委恢复统战部。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战机构逐步恢复和健全,统战工作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个时期市委统战部的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党政处、干部处、工商处和民族宗教处。为了加强统战理论研究和海外统战工作,先后于1984年9月增设研究室,1985年7月增设联络处。此外,因落实统战政策需要,相应建立了两个临时机构;1979年3月,成立中共广州市委落实起义人员政策工作组,同年4月,易名为中共广州市委落实起义人员政策办公室;1984年5月,成立中共广州市委落实统战政策小组,下设办公室。

  这个时期,归口市委统战部分管的单位有:市政协机关(1984年改归市委组织部管理),市委对台工作办公室,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市宗教事务局,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市文史研究馆 ,市工商业联合会,市社会主义学院,广州市海外联谊会,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市伊斯兰教协会,市佛教协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市天主教爱国会,市道教协会。此外,统战部还代表市委联系各民主党派。

  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历任领导人

  (1950~1990年)

  职务 姓  名   任职时间(起止)     备    注

  部长 朱 光    1950年9月~1952年9月  市委副书记兼

  部长 罗培元    1952年9月~1967年“文 1960年11月副市长兼

                      化大革命”

  部长 孙伽俐    1974年12月~1983年3月

  部长 罗培元    1983年8月~1985年8月

  部长 司徒梅芳(女) 1985年8月起

  说明:“文化大革命”期间,统战部被撤销。1967年3月,广州市军管会成立统战领导小组。1968年,市军管会民事组内设统战办公室。

上一篇: 第三章  纪检工作——第七节 纪检队伍建设 下一篇: 第四章  统战工作——第二节 民主党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