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史志鉴数据库>党史库>基本资料>党志
第四章  统战工作——第二节 民主党派工作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6-01
  • 浏览数:

  中国8个民主党派在广州市均设有地方组织,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州市委员会(简称民革市委)、中国民主同盟广州市委员会(简称民盟市委)、中国民主建国会广州市委员会(简称民建市委)、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简称民进市委)、中国农工民主党广州市委员会(简称农工党市委)、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简称致公党市委)、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简称九三学社市委)、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广州市委员会(简称台盟市委)。

  建国后,中共广州市委重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地方政权工作,参加广州大政方针和重大问题的协商,参加各项社会改革。从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广州市各民主党派先后有8人担任过副市长,有40人担任过正、副局(委、办)长(主任)等领导职务。各民主党派团结教育其成员及所联系的群众,为恢复国民经济,在各项运动中做了大量工作,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后,市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调动了各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但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使民主党派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民主党派不少成员对国际国内形势疑虑不安。市委采取“神仙会”的方法,帮助民主党派成员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了他们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把民主党派当作“无产阶级专政对象”,横加批判摧残,广州民主党派和全国一样被迫停止活动,民主党派很多领导人和成员遭到迫害,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在民主党派工作方面大力拨乱反正,清除“文化大革命”及以前“左”的错误,对历史上冤、假、错案给予平反,对被错划为“右派”的给予纠正,并纠正把民主党派看作资产阶级政党的错误观点,充分肯定了民主党派的进步和变化。1977年11月,广州市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后,市委帮助广州市各民主党派健全了领导机构,使民主党派工作重新活跃起来。

  市委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和各项政策,主要从5个方面认真做好民主党派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新时期民主党派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宣传教育 教育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明确认识,随着国内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他们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和加强民主党派参政和监督作用 1990年市委发文决定:健全、改进协商制度;搞好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支持民主党派和有关团体开展对“三胞”的联谊工作。市委领导亲自主持协商会、恳谈会和有关座谈会,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已形成了制度。1987~1990年,中共广州市委先后举行了协商会议16次,就搞活科技工作、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化改革、科技兴市、兴农、重要人事安排等问题进行协商。民主党派成员中均有被选举为全国、省、市、区、县人大代表和安排为政协委员。1988年市委决定在3年内任命更多的非中共人士担任局级领导职务,到1990年已安排了18名。为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在他们当中聘请了一批特约监察员、特约审计员、特约检察员和特约督导员。

  帮助民主党派改善工作条件 规定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民主党派机关干部阅读文件、参加会议,与同级政府机关干部待遇一视同仁。为保证它们开展工作的特殊需要,从1987年起,由财政部门按年拨给民主党派组织一定数额的特别费,由它们掌握使用。市政府拨出专款,兴建了广州市民主大楼,为民主党派配备了公务用车,兴建了机关干部宿舍,以改善民主党派的办公条件和机关干部的生活条件。

  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 应各民主党派的要求,市委统战部会同组织部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在各有关部门挑选一批符合条件的中青年干部到各自的党派工作。各民主党派市级组织换届,通过反复酝酿协商和民主选举,引进和提拔了一批拥护中共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年富力强和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的代表人物充实领导班子。在组织发展工作中,贯彻有计划地、稳步地发展和巩固发展的方针,支持它们坚持各自重点分工和以大中城市有一定代表性人士为主的原则。至1990年底止,广州市各民主党派共有成员6013人,比恢复活动时的2201人增加了1.73倍。为帮助民主党派对其成员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市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社会主义学院先后办了6期非中共党员的副处以上干部培训班,有效地帮助民主党派加强思想建设。

  支持民主党派为推进“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根据各民主党派的特点和优势,鼓励和协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外籍华人、华裔的联系,广交朋友,宣传政策,开展同港澳、台湾和海外的经济交往和文化学术交流,并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搭桥铺路,注意发挥民主党派智力集团的作用。邀请他们参加有关“四化”建设重大问题和项目的协商讨论和科学论证,鼓励他们积极献计献策。支持民主党派推动其成员在做好岗位工作前提下,以各种形式为建设事业贡献知识才能,开展经济科技咨询,办学讲学,支援“老、边、穷”地区发展,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民建广州市委及其成员积极开展海外联谊和引进工作,从1988~1990年底止,共引介外资项目58项,签订合同27项,引进资金2640万港元,还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农工党广州市委1983年起先后开办了前进业余学校和前进业余卫生中专,到1990年,培养专业人才达2500余人。该党派成员截至1990年底止,引介外资达4060万美元,引介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捐资赠物250万美元、262万港元和380万元人民币。致公党广州市委原主委李维纲引介美国商人纪艾华先后投资1400万美元,在广州市建立了广美香满楼畜牧有限公司,引进国内第一条全封闭先进技术牛奶加工线,该公司被广州市政府授予先进技术型企业称号,荣获1987年羊城杯质量奖。民进广州市委原主委廖奉灵是一位老教育家,曾任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市政协副主席,1979年她与6位非中共党员的老人创办市政协外语夜校,培养出大批为改革开放所需的外语人才,在羊城传为佳话。1980年她到美国探亲回来,将亲属、学生赠与她的零用钱数万美元悉数捐赠给广州市儿童福利会。民进广州市委1984年创办了侨光业余财经中专和培才文化技术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1989年两校荣获“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上一篇: 第四章  统战工作——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下一篇: 第四章  统战工作——第三节 工商业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