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广州地处祖国南大门,毗邻港澳,对外交往历史悠久,华侨、港澳同胞众多,与国外及港澳联系密切。
建国以来,市委和市政府为团结广大华侨、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做了大量的工作。广州市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都有归国华侨代表和港澳人士代表出席或列席。他们参与了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的制定、协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政府的各级政权机构中,一部分归侨参加了领导工作。如归侨代表人士黄长水曾任广州市副市长,方君壮、王源兴、刘家祺等先后担任过广州市华侨事务局副局长。
1954年5月,广州华侨事务局成立。市委结合广州的特点制定了保护华侨权益的具体政策措施,由市侨务局组织贯彻执行。如:接待安排华侨和港澳同胞回来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安排华侨学生回来升学就业;鼓励引导华侨回国投资;动员全市归侨、侨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努力争取侨汇,支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56~1966年,华侨投资广州为624万元人民币,归侨、侨眷集资184万元办厂,华侨及港澳同胞利用游资进口化肥共1.3万多吨和物资一批,捐款兴办学校、幼儿园10所;兴建华侨新村,做好用侨汇购建房屋工作;做好侨汇物资供应工作;协助侨胞解决房屋纠纷,保持其房屋所有权;针对国外反华排华浪潮,做好回国难侨安置工作。
在保护华侨正当权益方面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1952年的土改运动中,广州出现一些“左”的做法,在定成分、处理华侨房屋、追余粮、对待侨汇等方面打击面过宽,市委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规定:不能看侨汇收入提高阶级成分;对华侨房屋未动的一律不动,已征收、没收的要认真做好善后工作,对错伤户承认错误,并给予适当补偿;追余粮绝不能追到国外;保护侨汇所有权等。纠正了土地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1958年以后,对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被平调、拆毁的侨户房屋、家具及其他财物给予退赔处理。1964年,根据国务院精神,重新明确对华侨房屋改造的起点应比国内一般出租房的改造点高20%。
在争取侨汇方面 ,1954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贯彻保护华侨政策的命令》,市委据此实行“便利侨汇、服务侨胞”的政策。专门成立广州市华侨特种商品供应公司,凭侨汇证供应大米、油、糖、面、肉、布等生活必需品。为了解决归侨、侨眷的住房问题,方便侨胞在穗用侨汇购房建房,市委、市政府批准在广州蚬壳岗、萝岗、玉子岗、蟠龙岗划地25万平方米作为兴建华侨新村用地。专门成立了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后改为广州市华侨房屋建设委员会),负责侨汇建房工作。至1966年止,广州市先后兴建侨汇房200多幢,建筑面积为16.5万平方米。
在吸引侨资方面,1955年2月,华南区华侨投资辅导委员会在广州成立。同年3月,华侨投资辅导委员会指导成立了公私合营的广东华侨投资有限公司 ,在“华南企业有限公司”、“华侨工业建设有限公司”、“广州华侨投资公司 ”的基础上,扩大招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66年共吸收侨资7000多万元。
在安置救济方面,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方针是“扶助回国的华侨”,“热情接待,妥善安置”。1949~1959年,经广州接待安置的归国华侨达25万人。归国华侨的安置主要是组织他们参加各项生产建设。
在指导华侨学生方面,1954~1958年,由广州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输送到各地正规学校读书的侨生有1.2万多人,这些侨生毕业后,要求返回居留地或留市就业的,由市侨务部门给予协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州的侨务工作遭到灾难性破坏,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许多归侨、侨眷被扣上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资本家”、“臭老九”(即知识分子)的帽子而被抄家。1967年初,广州市侨务机构处于瘫痪状态,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被侵犯亦无处申诉。当时,大批侨房被挤占,不少归侨、侨眷被“批判斗争”,广州华侨新村也被诬为“阶级敌人的避风港”、“反革命活动的黑据点”,在“一打三反”、“反勾联策反”等运动中,该村有50多名归侨、侨眷被集中审查。当时 ,广州市执行的《处理海外关系的六条规定》,凡有港澳、海外关系的干部不能在机关工作,不能在单位当主要负责人。归侨、侨眷与海外亲人的正常联系受到严重干扰,出境更受阻难,连接收侨汇也被诬为接收“特务经费”。1970年初,广州搞“战备疏散”,被诬为“黑七类”的归侨、侨眷1713户被迫“疏散”去农村,当时东山区东湖街被列为重点清理对象。
据1984年侨务部门统计,“文化大革命”期间归侨、侨眷被查抄有550家,冤、假、错案有1284宗,涉及2000多人。广州市归侨、侨眷所遭受上述不公正待遇,严重挫伤了华侨和港澳同胞的爱国热情和社会主义积极性,严重影响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在国内外造成很坏的政治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州市各级侨务组织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市和各区、县先后建立了侨务办公室,恢复了侨联会。侨务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工作如下:
全面落实侨务政策 1978年12月,市委召开落实侨务政策大会,对“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几宗重大案件公开平反昭雪,以后广州市各级政府和侨务部门陆续处理了历次政治运动的遗留问题。1985年,全市复查平反归侨、侨眷冤、假、错案工作基本完成,共平反1284宗、2145人;为1713户“文化大革命”中被疏散下乡的归侨、侨眷办理回市复户,同时平反历史遗留案件321宗。1980年,郊、县人民政府根据政策补改了1955年应改而未改成分的华侨地主富农1989户,连同1956年已改变成分的1804户,共3793户。市委、市政府为清退被挤占、错改的华侨房屋,发出《关于切实做好落实侨房政策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加速了落实侨房政策。至1990年12月,全市共清退华侨、港澳同胞在城镇农村的各类侨房36574户。同时,还落实归侨知识分子政策,1985年2月市委组织部等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贯彻“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意见》,对归侨、侨眷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吸收符合条件的归侨、侨眷入党、入团、参军,把符合条件的归侨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
加强宣传侨务方针、政策 广州市侨务办公室与市侨联会通过召开座谈会、报告会、参观访问,以及召开广州市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侨务方针、政策,使广大归侨、侨眷加深了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四化”建设服务。
各级侨务部门还按照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侨刊、录像、画册等方式向海外侨胞介绍祖国悠久历史与文化、广州投资环境、侨乡风土人情及各项侨务政策。
鼓励华侨、港澳同胞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 1984年10月,市政府印发《广州市华侨港澳同胞投资优惠暂行办法》,1987年3月,市政府印发《广州市侨属集资企业管理办法》,1988年市政府公布《广州市用侨汇购买住宅入户试行办法》等一系列规定,调动了华侨、侨眷在广州投资的积极性。
1984年,华侨、港澳同胞捐资捐物支援广州市建设折合人民币共3101万元。到1990年,累计全市侨属集资企业共810家,集资总额8576万元,安置就业1.18万人,年营业额4亿元;全市接受华侨、港澳同胞自愿捐赠款物支持工农业生产和文教卫生事业折款4.08亿元人民币。广州华侨房屋开发公司1990年竣工面积5万平方米,创汇500万美元,售房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搞好接待联谊活动 广州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大都与广州的亲属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来探亲、旅游、洽谈贸易,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技术交流逐年增加。据1990年统计,全市侨务系统及归国华侨团体接待华侨、港澳同胞共8.28万人次,其中市侨务办公室接待代表性人士2000多人次,区、县对外联络也很活跃。其中番禺市1990年接待侨胞及港澳同胞4万人次。白云区区、镇两级1990年接待侨胞和港澳同胞526批、3654人次,区侨务办公室还协助组织镇长团、村长团共18批、224人次出访,与41个华侨、港澳社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至1990年,广州已和海外82个侨团建立联系。1986~1990年,广州市侨办以考察、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组团出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秘鲁、新西兰等共21批71人次。
自1981年开始,市侨务部门举办华裔夏(冬)令营,地点多设在广州中国语言文化学校。至1990年止,共组营16期,营员236人。市侨务办公室还与澳门新联地产公司、《澳门日报》社联合举办穗澳学生旅游联谊活动,从1988年开始举办,已在穗澳各办多届。1989年澳门共有500多名优秀大中学生参加这项活动。
为侨胞服务 市侨务部门妥善处理信访工作,1978~1990年,共受理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来信8.8万多件,接待来访近16.7万人次,其中办理大宗案件、解决疑难问题共3152宗。1979~1990年办理华侨、外籍华人到广州入户定居1535宗。还为侨胞、侨眷办理涉外公证,1979~1990年,共办理涉外公证53.3万多宗。还举办侨务咨询服务日,设立华侨房屋开发公司,对生活困难的归侨发放生活补助,给难侨发放慰问金,为华侨学生、归侨子女解决升学问题,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举办侨界企业商品展销会,帮助有关部门设立广州外汇免税商场,贯彻华侨投资优惠政策等。
发挥侨胞在祖国统一中的作用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广州市侨务部门鼓励广大归侨、侨眷通过其海外亲友,积极协助去台人员与其大陆的亲人沟通联系,通过民间渠道开展台湾工作。许多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利用他们与去台亲友的广泛联系和经常来往台湾、大陆的有利条件,积极为在台人员与其大陆亲属沟通信汇联系,成为海峡两岸亲人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天然桥梁。广州市荣誉市民、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石景宜在沟通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华侨、外籍华人从切身体验出发,真诚希望中国统一,不少爱国侨胞向海外华人社会及国外朋友广泛介绍中国,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宣传统一中国,这对促进华侨、外籍华人和国外朋友了解中国、理解和支持中国统一事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