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以下简称党校)筹建于1953年11月,1954年3月1日首期训练班开学,校址设在河南区(现海珠区)新港路怡乐村。它是在中共广州市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自建校至1990年,经过各种班次培训、轮训的学员达2.1万多人次。
37年来,市委党校随着党的历史变迁,走过曲折的路程。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党校教育顺利发展,卓有成效;在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左”倾错误时,党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干扰和损失。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校进入了历史上最兴旺、工作最有成效的时期。特别是1983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市委批转了市委党校《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指示,进一步办好市委党校的请示报告》,党校教育走上了正规化办学的轨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课,同时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业务知识。其后,中央和省、市委对进一步办好党校,加强党校工作,又作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为党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解决了党校建设的许多实际问题。在此期间,党校也努力加强了自身建设,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和先导,在招生、学制、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管理制度、后勤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师资力量和科研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后勤服务也逐步改善。在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实现了为教学服务,为学员服务的宗旨。
实行党校教育正规化以来的7年间,经过党校正规化培训、轮训的学员9000多人次,在广州市各条战线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党员领导骨干,大多数都进过党校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增强了党性修养,从而在各自的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广州市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市委的领导和重视、支持下,党校逐步建立了一支与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基本相适应的教研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行政后勤队伍,现有教研人员92人,政工、后勤人员148人。这支队伍政治坚定,方向明确,老同志努力传、帮、带,新同志朝气蓬勃,充满着生机活力。在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科研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1990年底,全校共发表科研成果1200多项,其中学术专著和论文集公开出版70本,获市级以上(含市级)授予优秀成果奖的共52项,获党校奖励的40多项;党校积极参与广州市社会科学“八五”规划课题研究,全校有6个研究项目获得批准并取得研究资助经费。党校的科研注重联系广州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有的科研成果提供给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有的作为教材,从而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取得较好的效果。
据1990年统计,位于先烈中路99号的党校校园面积5.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可容住校学员400多人。教学设施也初具规模,有课室15间,共1000多个座位,其中有电化教室、电脑教室、语音实验室、图书资料阅览室。校园环境幽雅、整洁,荣获市花园式单位称号。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党校的名称和体制几经更改。1954年11月开始筹建时校名为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成立党总支委员会,内设组织处(组教科、教育科)、办公室(秘书科、行政科)、教研室(班部)。1956年7月,党校改名为中共广州市委初级党校。同年8月28日成立党委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机构设置:党委办公室、教务处、组织处、行政处、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1957年1月,增加党建教研室、苏共党史教研室。同年4月精简机构,行政处与办公室合并;教务处与组织处合并;中共党史教研室与党建教研室合并;撤销苏共党史教研室。1957年9月,党校复改名为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机构未变。
1958年3月,党校撤销,部分人员合并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大部分人员转到其他单位工作。1959年3月党校复办,市委决定将市委讲师团、市干部文化补习学校一起并入党校,校址设在先烈中路99号(原市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机构设置:党委办公室、组织处、行政处、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社会主义教育教研室、资料室及文化班。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校停办。1968年10月,党校第二次被撤销,除少数职工留校看守外,绝大部分人员被编成连队下放到从化县广州市“五七”第一干校。1972年5月,市委决定在原广州市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基础上重建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址在广州市大北路桂花岗。机构设置:办公室、教务处、行政处、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
1975年11月,市委决定党校与市“五七”干校合并,校址迁往远离市区70多公里的从化县大夫田村,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党、干校合并时期,党委下设机关总支,主管机关党务工作。校机构设置:办公室、教务处、行政处、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生产办公室、基建办公室(临时机构),在市区桂花岗原校址设学习班。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中共中央于1977年11月作出了《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1978年2月,市委决定把党校和“五七”干校分开办,但校址不变,及至同年5月,市委再作出决定,把党校从大夫田村迁回市内先烈中路原校址(实际搬迁时间是在1978年12月),成立临时党委会。
1979年市委在批转市委党校《关于认真办好市委党校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同意党校按部、委一级待遇。
1984年5月,党校由党委制改为校务委员会建制。校务委员会是党校的领导核心。校机构设置:校务委员会、办公室、教务处、组织处、行政处、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党建教研室、文史教研室、管理学教研室、理论研究室、图书资料室、培训部、理论部、进修部,另设基建办公室作为临时机构。
1984年4月至1985年6月,党校设立机关党总支,1985年6月撤销党总支成立机关党委,主管校机关及学员党务工作。
1985年6月,中央党校函复同意广州市委党校今后在有关工作中按省级党校规格对待。
1989年6月,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党校增挂广州市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牌子,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员”。
据1990年统计,党校在册教职员工238人,其中干部174人,职工64人,教学人员91人。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主要领导人
职 务 姓 名 任职时间(起止) 备 注
校长 王 德 1954.5~1955.5 市委第二书记、书记兼
党总支委员会书 吴介民 1953.11~1958
记、党委书记、
校长
校长 赵武成 1955.5~1957.1 市委第二书记兼
1959.6~1960.8
党委书记 潘 若 1959.5~1962.7
校长、党委书记 戈 枫 1960.8~1964.8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
任校长
1962.11~1964.8
任党委书记、校长
校长、党委书记 梁 煦 1965.7~1966.6 市委文教部部长兼
校长、党委书记 黄庄平 1972.5~1973.11
任校长
1973.11~1975.11
任校长、党委书记
校长、党委书记 王炎光 1975.11~1977.7
校长、党委书记 钟 明 1977.7~1981.8 市委副书记兼
校长 党委书记 王炎光 1981.8~1983.12
校长、校务委员 朱森林 1983.12~1986.5
会主任 (校长、党委书记)
1984.5~1986.5 市委副书记兼
(校委主任、校长)
校长、校务委员 张汉青 1986.5~ 市委副书记兼
会主任
说明:1975年11月~1978年2月,党校和干校合并,1978年3月后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