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史志鉴数据库>党史库>基本资料>党志
第九章  党校工作——第二节 教  学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6-01
  • 浏览数:

  一、教学方针、内容

  党校教学经过37年的实践,总结出一条正确的教学方针,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课;增强党性锻炼、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为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的理论队伍。但是,党校的教学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要求和表述有所不同,学习的内容也随之变化。

  1953~1958年。当时党的总任务是要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渡。党校的教学方针是训练党员干部明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精神实质,掌握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

  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论十大关系》两篇著作以及《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在1955年举办的首期理论班和1956年的第一期党员干部轮训班中,开始进行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党建知识)教育。

  1959~1966年。由于1958年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的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党中央要求全党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克服缺点错误,继续前进。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党校提出的教学方针是: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通过对党员干部的轮训,使之认清形势,明确当时党对人民公社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克服思想上的主观片面性(头脑发热)和实际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有关文件,《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斯大林《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有关部分,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的读书笔记,《列宁主义万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几个问题》,《党的生活几个问题》,《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几个问题》以及形势、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党的政策路线等。

  1966~1978年。党校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2年5月,先是停办,后来撤销。1972年5月复校至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左”的错误思潮在全党仍占主导地位,党校的教学方针也受到严重影响。

  这个时期的学习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2~1976年)。1972~1973年,学习中共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议文件,《反杜林论》(第二、三篇),《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和毛泽东的5篇哲学著作。1974年增加“批林批孔”文件和“儒法斗争史”。1975~1976年,主要学习“文化大革命”的极左理论。

  第二阶段(1977~1978年)。主要是学习中央有关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文件及其罪证材料,深揭狠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还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和中共十一大有关文件。

  1979~1990年。党校的教学主要是深入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拨乱反正。这个时期,党校较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带头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业务知识武装学员,为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党性强、作风好、能够正确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适应广州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的理论骨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校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指示,努力办成广州市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成为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

  这个时期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1979年主要学习党章修改草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文件、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还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1980~1981年,增加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内容。同时,根据中央的部署,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邓小平的有关论述和胡耀邦《在庆祝建党六十周年大会上讲话》。1982年以来,党校的教学由过去以短期轮训为主转入了正规化培训,学习的内容门类也多,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学科。第一类为主课,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中共十二大、十三大文件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邓小平文选》,占总学时50%以上;第二类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基本知识;第三类学习有关专业业务知识。

  二、轮训培训对象、学制

  1954~1958年。党校培训主要一是广州市公私合营和国营企业中的党员骨干以及新党员,还有区、县以上的党员干部。1955年举办了第一期理论班。二是以区、县、局和基层中的初、中级党员领导干部为主。省直属机关的科级党员干部也属党校培训的范围,学习时间分别为1个月~6个月。

  1959年~1965年。培训、轮训对象的范围比过去扩大,有城乡基层的党员领导干部,中层的县科级领导干部,局、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还有宣传理论骨干和组织、统战部门的党务工作者。这个时期举办的班次较多,有基层干部轮训班,局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自修班(也称高干读书班,由市委直接领导,每期有市委常委参加,委托党校管理),新党员训练班,公社大队党总支书记训练班,组织、统战党务专业训练班。特别是从1961年开始,根据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党校连续3年对全市县(处)级干部进行轮训。以上各种班次,都是短期班,一般学习时间是1个月~3个月。只有1959年10月举办的1期理论班学制是半年。

  1966~1978年。主要举办党员干部轮训班和领导干部轮训班。学习对象是县级党员干部和局处级领导干部,还有宣传理论骨干学习班,工、农、兵干部学习班,领导干部读书班,这些都是短期班,一般学习时间是1个月~3个月。1974年举办了1期两年制的理论进修班,学员是由各单位选送的青年党员干部,作为培养理论宣传骨干。

  1979年以来,培训、轮训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各种班次也较多,大致可划分为长期和短期班两大类。长期班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两年,最长4年(理论本科班)。短期班学习时间是1周至半年,1979~1982年,党校以举办短期班为主。1982年以后,为了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党校教学工作逐步有计划地由过去以短期轮训为主转入了正规化培训,长短期培训、轮训并举。举办了两年以上学制的大专班和本科班。

  市委党校1954~1990年共办各种班次216期,学员人数2.15万人。其中:1954~1958年办班12期,学员2661人;1959~1966年办班45期,学员5244人;1967~1978年办班33期,学员1814人;1979~1990年办班126期,学员1.18万人。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长期班班次

  班   别      培  训  对  象      学 制

  干部培训班      市各局、局属各公司和直属大厂党 2年

                        政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区、县领导的

                        副职后备人员及新提拔干部

  理论班        市各区、县委党校理论教员,各单 2年

                        位从事宣传理论工作的党员干部

  理论本科班      市各区、县委党校理论教员,各单 4年

                        位从事宣传理论工作的党员干部

  组织人事纪检班    各局、公司和直属大厂的人事、组 2年

                        织、纪检工作干部

  党政干部业余大专班  各局、公司和直属大厂的人事、组 3年

                        织、纪检工作干部

  党政干部大专走读班  处、科级现职党员领导干部    2年

  业余大专班(政文专业) 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从 3年

                        事政治工作和秘书工作人员

  党政干部函授班    县、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及企业、事 3年

  (政治、经济专业)   业单位的党员干部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学历,又有一定 2年

                        工作实践经验的中青年党员干部

  业余大专班(政治专业) 区、局、总公司、直属厂、企业、 3年

                        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的具有高中文

                        化程度的党员干部

  业余大专班(经济专业) 企业及各级机关的经济管理干部  3年

  业余本科理论班    具有大专毕业文化学历,有一定  3年

  (经济专业)      工作实践经验的干部

  政工专业证书班    从事宣传、组织、纪检、统战、  2年

                        人事、办公室、工、青、妇工作

                        的党员干部及基层党组织的书记、

                        委员

  秘书专业证书班    从事文书、秘书工作的干部、委员 2年

  业余英语班      市各单位的干部、职工      1年半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短期班班次

  班   别     培  训  对  象     学 制

  轮训班       区、县、局、公司、直属单位、 5个月

                      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

  培训班       区、县、局、总公司以上领导  1个月~5个月

                      班子的后备干部

  领导干部读书班   在职的副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  半个月至2个月

  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 副局级以上党员干部      3个月

  处级干部进修班   区县、局、部、委、办的处级  4个月

                      领导干部

  中青干部短期培训班 经济口各区、县、局的中青年  5个月

  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党员干部

  领导干部进修班   处级以上的非中共党员干部、  3个月

                      各民主党派成员

  哲学班       区、县党校教员、宣传理论干部 5个月

  政工干部岗位培训班 宣传、组织、人事、纪检、办  5个月

                      公室、工、青、妇干部

  纪检干部班     各区、县、局的纪检干部    1个月

  组织干部班     局、总公司的组织部正副部长, 1个月

                      市部、委、办的干部

  统战干部班     区、县、局统战领导干部    1个半月

  体制改革学习班    各区、县、局的领导干部    20天

  普法学习班     市部、委、办、区、县、局领  7天

                      导干部

  三、教学方法

  党校从创办到1990年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1980年以前和1981年以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读书—辅导—讨论的三段式。即学员先阅读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书目、有关文件和参考书,然后由教员授课、辅导,或请有关领导作报告,最后分小组讨论。在学习阶段结束时,个人谈学习收获,写学习心得或总结。有时候教员和学员一起,进行某些专题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1976~1978年,党、干校合并时期,还实行“三三”制的教学方法,即学员三分之一时间看书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参加生产劳动,三分之一时间作农村社会调查。

  1981年以后,党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过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行多种的辅导、讨论方法,除要求学员认真读书并听好辅导课外,还组织教员深入学员支部,从实际出发,采取小范围领读、个别辅导、分段解答问题、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汇报等方式,帮助学员读懂读好原著。为了配合基本原理和原著的学习,还组织有关讲座,研讨实际问题;并走出校门作社会调查研究,参观学习,打开思路,使理论同实际相结合,问题研究得更深。为了改革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的双向交流,师生互教互学,评教评学,教学相长。把读书—思考—研讨—交流等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提高辅导课的质量,教师互相听课,集中备课,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的学科进行考试或测验,有的学科进行课堂答辩,学习阶段结束时撰写论文或学习心得。进行社会调查要求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其中质量较好、有创见的调查报告送给市领导及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在教学设施上,以小课室为主,使每个班有固定的课堂。逐步采用电化教学(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电脑)。扩大阅览室,增添图书、报纸、杂志、资料,给学员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四、师资队伍

  办校初期,教学人员很少。1956年10月以后,师资力量有所增加,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3个教研室共有教师16人。

  1959年复校后,由于市委讲师团和市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并入党校,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设置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社会主义教育4个教研室和文化班,共有教师40人。但由于教师经常被抽调外出搞政治运动,师资力量仍很不足。1961~1965年,党校教师人数不但没有增加,相反逐步减少。1972年第二次复校后至1978年,党校仍处于动荡时期,教学也极不正常,教师力量更为薄弱,3个教研室合共只有教员20人。

  1979~1990年,为了适应日益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党校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调进了一批教师充实教学力量,从而使教师人数从1979年的38人增至1987年的83人。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制定和实行新老教学人员的进修、培养、挂职锻炼、考核和提拔晋升的制度。1987年以后还开展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聘任工作。

  党校在1979~1990年,为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

  (1)为教员进修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到各类专修科、函授大学、师资培训班、研究生班及省委党校、中央党校理论班学习。(2)要求教员系统地学好原著,掌握基本原理,认真打好理论基础;搞好本专业资料的收集、积累、整理工作,编写教材、讲稿。(3)结合教学实践,有计划地进行社会调查,积极参与理论研讨活动。(4)放手让青年教员挑担子,在经过集体备课、试讲以后,让他们上台讲课,深入学员支部,直接向学员解答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才干,还有计划地安排他们轮流下放基层挂职锻炼。(5)评估教员教学质量:课堂讲授质量评估;对教学部门作教学质量监测;作三级教学质量分析;请学员评教(包括请已毕业学员反馈信息);建立教材、讲稿审评制度;开展校、室观摩教学活动;开展同类课程横向比较;组织论文答辩;进行综合考察等。(6)制定《教师职务聘任制有关教学及科研任务定额的暂行规定》、《教学工作奖励条例》、《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鼓励教师努力进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这些措施、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少教师由过去只能讲章节课发展成为能开1门~3门课;由过去教科书式的系统讲授转变为紧密联系实际、分析现实问题为主的专题研究课。各教研室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都进行了革新。大多数的教师授课质量较好,受到学员的好评。1987年党校全面开展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聘任工作,当年在教学人员中评为高级专业职称(正副教授)的24人,中级专业职务(讲师)33人,初级专业职务(助教)50人。近几年教师离退休的较多,补充跟不上,教师人数有所减少。1990年在教学人员中评为高级职称(正副教授)的16人,中级职称(讲师)42人,初级职称(助教)24人。

上一篇: 第九章  党校工作——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下一篇: 第九章  党校工作——第三节 科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