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先导。从1980年开始,为了统筹安排全校的科研组织和管理工作,设立理论研究室,成立校学术委员会。为了密切与社会各界的学术交流,由党校牵头组织了广州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学会,与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共同组建了广州市党建学会,广州市秘书学会等科研学术组织。这些学术团体挂靠在党校。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党校还制定并逐步完善科研成果的奖励办法。在此同时,也加强图书资料室的工作,充分发挥图书资料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作用。
一、科研机构及活动
科研工作在校委统一领导下,由1名校领导主管。
马列主义研究所 它是校委管理科研工作的职能机构,1980年成立时称理论研究室,1989年11月改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其主要职责是:(1)制定科研规划、研究解决科研方面的问题和提出方案;(2)组织校级课题攻关和科研协作;(3)组织校级理论信息交流、学术理论探讨和其他有关科研活动;(4)负责对科研成果奖励的评估和审核;(5)办好校刊《探求》;(6)负责与各党校科研管理部门联系,参与校际科研协作,及时了解和交流科研情况、信息。
图书资料室 该室从党校创建至1956年归教育科领导,1956年后作为科级建制,改称图书馆,馆舍面积只有80平方米,藏书3万多册。1959年复校时称图书资料室,属组教处领导,馆舍面积350平方米。1966年馆藏书增至7万多册,属教务处领导。1979年以后,为了加强图书资料室的工作,升格为处级建制,直属校党委领导,图书资料工作比过去有了较大的发展,各项制度逐步趋于健全,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至1990年,图书资料室已初具规模,为党校的领导、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书资料室建立起不仅有党校的特色、而且有地区特点的藏书体系。为了开阔读者视野,扩大信息来源,从1984年开始,陆续选购台、港版图书共700余册,订购台、港、澳报刊共16种,并开辟了台、港图书阅览室专柜。至1990年,馆藏书13.88万余册(其中社会科学类占91%;自然科学类占3.3%;综合类占5.7%);期刊合订本9000册,报纸合订本5600册。还订有期刊杂志520种、报纸100种。
图书资料室不断改进书刊资料的借阅方式,方便读者,实行开架和半开架。并向读者提供多种检索手段,及时为教研人员和学员提供资料检索。
图书资料室还出版刊物。从1979~1990年底出版《教学参考》173期,增刊88期,合共253期;出版《社科理论动态》304期、《学习参考资料》7期。
广州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 成立于1987年3月18日,有团体会员38个,个人会员304名。参加的成员有市属几个高等院校的政治理论教师,市、区、县、局(大厂)党校教研人员和一些机关、企业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学会成立时由张汉青(市委副书记兼党校校长)任名誉会长,黄庄平(市委宣传部长)任顾问,雷鸣春(常务副校长)任会长。此外还有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人。办事机构设在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内。研究会每年都召开若干次理论研讨会,紧密围绕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理论和开放改革中的现实问题,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撰写论文、交流思想、信息,是广州市宣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
广州市党建学会 成立于1986年6月20日,现有团体会员59个,个人会员285人,其成员大部分是党务工作者,分布在广州市党政机关和各系统。学会设名誉会长、会长各1人,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人。办事机构设在党校党建教研室。学会成立以来,组织了20多次党建理论研讨活动,紧密围绕在现阶段如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学会还将历次参加研讨会的优秀作品共200多篇分期编辑出版论文选集,定期出版《广州党建通讯》。党建学会的成立,对加强广州市党的建设起了积极作用,1988年被市社科联评为先进学会。
广州市秘书学会 成立于1987年10月,是广州市高等院校和机关单位从事秘书学教学、理论研究及实际工作的群众性学术组织。参加学会的有111个单位,会员255人。学会设名誉会长、会长、秘书长等若干人。办事机构设在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该会的宗旨是团结和组织从事秘书学教学、理论研究及实际工作的人员开展活动,学习研究秘书工作,培养、提高秘书专业人才。学会成立以来多次进行研讨活动,举办进修班、讲座,交流学术信息,组织会员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资料,为广州市改革开放培养秘书专业人才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科研工作指导思想、方针和措施
党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以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为中心,反映时代脉搏,结合广东省、广州市在改革开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党校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科研活动。
党校科研工作的方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教研人员勇于探索,创造一个民主、团结、平等、和谐的研讨环境。
科研工作的措施,一是从1980年开始设立专门负责科研工作的机构——理论研究室(后来改称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由一位校领导主管该所的工作,按期制订、实施和检查党校的科研计划,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建立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强化科研竞争的环境。从1985年起试行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办法,并经过两次修改,逐步完善,做到奖励经常化。定期每年公布全校的科研成果情况,并把科研成绩同职务评聘和晋升结合起来。二是创办校刊,为科研成果提供发表的园地。1980年创办了校刊《文稿》,是个不定期出版的刊物,初期的文章也不多,每期印数只有800份,从1984年第19期开始改名为《探求》,定为双月刊,至1990年底共出版60期,每期印数增至3000份,除发给本校教职员工和在校学员外,还送给省、市有关领导、学者、专家,市属各局的宣传部门、区县党校,并与中央党校,各省、市的兄弟党校,高等院校等280多个单位建立了定期交换关系(《探求》从1991年第4期起,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这个马列主义宣传阵地,对提高党校教研人员的写作水平、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扩大党校的社会影响,起了很好的作用。
三、科研成果
党校的科研工作由于领导重视,指导思想明确,措施有力以及全校教研人员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1990年底,全校共出科研成果1200多项(包括公开发表的和在校刊发表的),其中有学术专著、人物传记、论文、教材、译文等。从1985年起,科研成果尤为显著,1985年46项,1986年123项,1987年172项,1988年271项,1989年219项,1990年201项。在1200多项科研成果中,获市级(含市级)以上报刊、科研组织优秀成果奖的共52项,获党校奖励的共40多项。许多成果已经转化为教学内容,仅是教材一项就有20多部,充实和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许多科研成果的公开发表,取得了社会效益,获得各方面读者的好评,对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