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2000年
1991—2000年,广州市商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商品供求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刺激消费与消费紧缩并存、竞争过度与竞争不足并存、价格垄断与竞相削价并存,商业利润率日趋平均社会化等特征比较明显。市场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步行街、商业街和各式各样的连锁店、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兴的商业业态,以及直销邮购、电视购物、网上购物、信用购物等现代的营销方式不断涌现,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多种营销方式共同发展的市场流通格局。广州市餐饮业和旅游业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传统居民生活服务业的业态发生很大变化,新兴生活服务项目不断出现。
1.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逐步加强。1992年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全部放开物价;1993年相继建立政府调控市场机制;1996年进一步打开城门,引入“北商”和“洋店”,零售商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和商业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1997年“放心肉和“净菜”全面上市;1995—2000年新建和改造大批室内肉菜市场,大规模清理占道市场,长期占道经营的农贸市场均已引入室内经营,还路于民。
2.流通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贸易业商品购进和销售总额达2661.79亿元和2958.77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9.74倍和2.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0年达1121.13亿元,居全国十大城市第三位,比1990年增长6.59倍;1991—2000年,年均递增幅度比历史上增长最快的“六五”时期高1.9个百分点,比“七五”时期高8个百分点,广州市的商业步入建国以来最繁荣兴旺的时期。
3.形成以消费品为主的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体系。2000年,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有1108个,成交额443.10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倍和9.5倍,其中消费品市场1041个,成交额382.85亿元,分别占市场总数的93.95%和86.40%。全市室内肉菜市场共有394个,总面积达92.07万平方米,分别比1994年增长5倍和8.6倍。年商品零售额超亿元的零售企业29家,商品销售总额达107.18亿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93.33%和73.82%。全市商贸业1990年有机构2.86万个、网点9.09万个、从业人员40.05万人,至2000年,有机构2.84万个、网点17.54万个、从业人员60.42万人。其中批发贸易的发展较快,机构、网点、从业人员分别增加6.9倍、13.9倍和2.47倍;平均每年增长3%、31%和13.3%;零售贸易机构减少56.16%,网点增加61.69%,从业人员增加8.59%。商贸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1990年平均每一网点有服务人员4.4人,其中批发贸易网点33.18人,零售贸易业网点3.71人;2000年平均每一网点服务人员降至3.44人,其中批发贸易7.74人,零售贸易业2.49人。2000年,广州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网点250个,服务人员862人,比1990年分别增加97个和188人。
4.商贸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规模经营、成本经营、资本经营等先进的经营理念已为商贸企业所接受,连锁制、代理制、配送制等现代的经营方式已在日用品、粮食、药品、餐饮、家用电器、汽车、机电设备等行业中广为采用。10年间,境外知名商贸企业相继入穗开办商场达23个,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新兴的商业业态、现代的营销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广州市商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2000年,广州市有连锁经营企业约100家,连锁门店1000家,分别比1994年增长2.17倍和5.52倍。连锁经营销售总额约100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