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原广州市副市长、老教育家张瑞权先生(1898~1982)是广东省番禺县人,他是广州知用中学的创办人。“知用”这校名是他亲自命名的,取“求知致用,不息自强”之意。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到该校作题为《读书杂谈》的专题演讲而使该校声誉日隆,是一所“教学得法,校风端正,人才荟萃”的知名度较高的私立中学。
在大革命时期,知用中学就有不少共产党员的师生,因此在广州起义失败后,伪公安局将学校封闭,张瑞权联络社会人士据理力争,历时七天始得启封。日军侵占广州后,“知用”迁入澳门,当时广州、中山两地很多进步青年也流入澳门,他们生活无着。张瑞权在学校设立接待站,解衣推食,助其学习。这时汪伪教育厅派员到澳门,以搬迁费及补助费为交换条件,要求张瑞权把学校迁回广州,为张老严词拒绝。香港三青团头目要求“知用”在澳门发展三青团,并要张老担任“港九澳三青团”的名誉主任,也为张老所拒。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拟委任张瑞权为教育厅长,张老也不为所动。他坚持进步,不愿栖身于反动营垒。广州解放前夕,地下学联就在张老的住所楼上活动,受到妥善保护。
在抗战期间,张瑞权保持高度的民族气节。如,1938年广州沦陷,他回到家乡参加当地的抗日游击队,拿起步枪,戴着深度的近视眼镜,伏在河基旁边射击日寇的汽艇。为了不做亡国奴,张瑞权带领学生先迁澳门,再奔粤北山区乳源县,再辗转到达湖南郴州、良田,最后跑上山区大鹅岭。艰苦备尝,仍然坚持大后方教育。有一次家人买了柴鱼(日本货),张老严肃批评了他们。
张老坚持民主办学,聘请教员不拘信仰、地域、出身,只求团结合作,致力教育事业,消除门户畛域之见。开设“半工半读”班,设立奖学金;定期召开“学生代表会议”,广泛征询意见;财务和人事都是公开化,定期公布财政开支,等等,这些做法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受到社会舆论好评。
张瑞权原是广东高等师范(中山大学的前身)的高才生,主攻英语。他的英语造诣颇深,有“英语活字典”之称。在已是八旬老人、右眼失明、左眼因白内障只剩下一线光明的时候,他还是每天在阳光下用放大镜读报,看文件,开会时还拿着放大镜做笔记。他生活上自甘淡泊,一生不嗜烟酒,粗茶淡饭。但对国家,对学校,对别人却从不吝啬。例如带头捐献,买公债。知用中学几度经费不足,张老都是义无反顾,把自己的积蓄资助给学校。学生中有交不起学费,缺医少药的,张老都主动为之解决。市政协开办英语夜校,他又解囊相助。张老从不“走后门”,子女多在外省工作,张老都鼓励他们安心扎根当地。
张老身为副市长,享受十级干部的政治待遇,但事事处处仍以普通劳动者自律。已八十高龄仍是自己洗衣服,自理身边琐事。平时只穿粗布衣裳,从来不穿皮鞋,经常以步代车上班。他从不使用单位信封,而是将旧信封反制过来使用。住房陈设极为简朴,只有一些普通的木制桌椅,一张老式椅子,垫上一块厚布,便是他读书、工作的座位。
解放后,张老历任民进广州市副主委,市文史馆副馆长,省、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还兼任广州业余大学校长,广州政治学校副校长。知用校友赠他对联:“高士行,持朴实,平易近人,书生员工皆爱戴;赤子心,兴教育,艰辛为学,五洲桃李作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