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故事>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之清明——扫墓插柳与慎终追远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8-10-13
  • 浏览数:

清明节一般都在公历45日,农历则在三月中上旬。广府人清明拜山(注:拜山,又叫“行青”,即是扫墓。)风气甚盛,每届清明节前后,必在家中祭祖,然后再到坟前祭拜。同时,在门口和祖宗牌位前插上杨柳枝以驱赶妖魔鬼邪。

不同乡村不同例

据《花县志》(1890年版)载:“‘清明’具筵上墓。祭毕,群饮祖墓,则颁胙肉。墓远者依次往祭,至一月乃已,谓之‘闭墓’也。”一般人家扫墓从清明之日起,有“行正清”即清明节当天必须完成,有一个月内“闭墓”的,也有从春分开始直至四月初七为限的;但新山(注:上一年度去世先人的坟墓称为新山,至农历二月初二日满120天以上的应单独拜祭。)应在二月初二或是“社日”(注: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广府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农历二月初二土地诞为社日;二是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前拜祭。广府旧俗上坟的祭品有烧猪、糕点、包点、蔗、酒、香烛等。到坟前先铲除杂草、培土,连草坯一阴一阳地压在墓首、墓两边(注:墓两边称“山手”。),中间压白纸钱,在坟前摆上祭品并敬上茶酒,然后按长幼次序,每人虔诚地向先人叩拜,口中祈祷:“我们来看你了,带来你喜欢吃的用的穿的,希望先人保佑今人平安大吉,事业有成……”然后,烧冥品,续茶,续酒,燃放爆竹。家族式联宗拜祭者拜完后按男丁数分猪肉(称为太公分猪肉);家庭式自行扫墓的,拜祭完之后就在山场附近席地而坐分食祭品。旧社会还有村民专为大户人家看守山坟的,清明时兼做铲草添土的活,主人家来拜祭时便讨些“龙山利是”;也有山坟附近的村民趁上坟者“拜山”时讨“龙山利是”的。大户人家认为“人越多越好”,给路人派“利时”会让先人保佑大家平安吉利。

传统祭品五大件

尽管现代的祭品五花八门,从“别墅”到“美女”,但广府民间清明扫墓传统祭品一般是五大件:金猪,熟鸡,香烛等各式冥品,甘蔗等生果,发糕面点。大族人家清明节一般直接烧一只200斤左右的大猪扛上山,每家能分得23斤猪肉。烧猪在祭祀当天披红挂绿,由族中几位壮男丁扛上去摆到祖宗的坟前,族中巧手媳妇还要负责蒸些专门祭祀用的大发糕之类的面点,然后族中会安排其中一家负责采购冥品如爆竹之类并且按习俗做成元宝金银纸的成品,另外由另一家负责采购清明甘蔗等水果供品。到了约定的日子,大家就到离祖坟最近的那一家里集中,然后一起前往祭祖。

◆清明祭祖金猪◆清明祭祖三牲

吃荞菜先人坐轿归去

广州人祭祀完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炒来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在广州话里,荞菜的“荞”字广州音和“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所以每到清明,荞菜出现在大部分广府人的饭桌上。

◆荞与葱◆煮好的荞菜

插柳折柳总关情

清明插柳,是慎终追远,忧思亲人已逝,难忘恩情。传说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介子推一直追随其左右,同甘共苦,出谋献策,后重耳回到晋国,介子推功不可没。不久,重耳登上王位,是为晋文公,大封功臣,独不见介子推,深感意外。事后方知介子推偕其老母,已隐居绵山,不想再问国事。晋文公立即命令大批官兵赴绵山寻觅,却无所获,没有办法,晋文公命官兵火烧绵山,希望逼介子推出山受封,但事与愿违,介子推与其老母,竟抱住一颗柳树烧死了。晋文公哀伤欲绝,颁旨全国举哀吊祭,家家“埋火封灶”,不得煮食,只能吃冷饭冷菜,即吃寒食也,而介子推烧死绵山这一天,正是清明节前一两天。次年,晋文公率文武官员去绵山祭奠介子推,竟发现那棵烧死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随手折下柳丝,编成一个圈儿,戴在头上,文武官员见了,群起效尤,也都学着折柳插头,由此而演变成清明插柳的习俗。家家户户在这一天,为追念介子推,都埋火封灶,人人吃寒食,以示尊敬。据传,这就是民间“清明插柳于门口”和“儿童戴柳为冠”旧俗的来源。

清明习俗蕴含的平安理念

清明习俗,除了有祭祖扫墓、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平安和谐景象。因此,这些习俗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蕴含深厚的平安理念。

首先,清明祭祖扫墓体现着今人“祈福迎祥、带福回家”的心理需求。国家、民族和家族文明的历史,靠社会成员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乏味的。清明节祭奠祖先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它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今人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因此,在崇尚“创新”的今天,人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人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李汉秋先生(注:李汉秋,19394月生于福州市,1960年起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说:“清明节的情感本体和它最原本的意思是纪念已逝的先人,当我们站在已故先人的墓前,他们的一生就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不由思考生命的意

义。生命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疑问。……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就在于提升生命的品质和价值。”是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还是报效国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今人面对先人的坟墓,在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敬意的同时,祈祷先人为仍生活在这片古老大地上的今人给予幸福与动力。无疑这是基于血缘亲情的“情感传递”,它体现了人伦的本源以及人们对祈福迎祥的企盼。

其次,清明祭祖扫墓体现着今人对敦亲睦族、家族平安和谐的祈盼。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按广府习俗,清明节扫墓是采取家族式和家庭式相结合的拜祭模式的。大多数望族对初来落籍的始祖公甚至各次祖公(统称为太公太婆),实行联宗拜祭即家族式拜祭;而对各支系的祖宗则是采用家庭式拜祭。广府人对清明扫墓特别重视,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亲属都尽可能赶回来拜祭。墓上有无新土为判断墓主有无子孙存在的依据。乡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谚语。于是,高官显贵也好,普通百姓也好,均冀望以清明扫墓为契机实现敦亲睦族,珍惜本族本房“枝繁叶旺”的幸福生活。人们通过扫墓祭祖,在感念先人恩惠的同时,又祈求家族繁衍兴旺,各家平安和谐,人人生活美满。

再次,清明插柳寓意家家驱赶“妖魔鬼怪”,逢凶化吉。古人以清明节为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节。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普度众生。据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载:“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广府人将杨柳称为“鬼怖木”。旧俗,清明节前四五天,许多广府人会在家中的祖宗牌位前和大门口插上一些柳枝,也有一些家庭在大门旁设一小竹筒,用纸写上“大吉”二字贴于其上,把柳枝插在其中,据说可以避孤魂野鬼,待清明节一周后拔除。也有人把“行青”时买回的“转运风车”挂在大门旁(大多数人家把风车挂于阳台)。据《增城县志》(1921年版)记载:“‘清明’前一日,作糍以代饭,袭古寒食禁烟遗意,‘清明日’插柳于门,以避野鬼。”东莞一带还有清明节买“清明扇”的风俗,民间认为此扇可扫除妖邪。广府人忌鬼魅以祈平安,从清明节插柳折柳习俗可以得到印证。

最后,清明折柳戴柳蕴含吉祥平安与春天常在的祝愿。传说在战国时,秦国大将王翦率兵伐楚,关中父老乡亲送至霸桥,预祝早日凯旋。时值暮春,翠柳低垂,迎风飘展,父老乡亲折下柳枝,插在将士们的盔甲上,以示“吉祥平安”。后来秦军平燕灭齐,连年出关,折柳赠别,遂成为“送行”的固定仪式。秦统一六国后,乃定为全国性的习俗。从李白的《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和崔湜的《折杨柳》诗:“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来看折柳送别,并不限于亲友远行饯别,也有表达怀念远行亲友之情的意思。也有学者认为,“柳”“留”谐音,古人“折柳”,即是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不管是送别亲友远行,还是怀念远方亲友,其意都是一样:“留恋不舍”。《诗经·小雅·采薇》中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意。可见,“折柳赠别”蕴含着“春天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他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像柳枝似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上一篇: 我们的节日之春节(四)——迎春聚会 祈求风调雨顺财源滚滚来 下一篇: 我们的节日之七夕——摆七夕与拜七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