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围位于广州城区西北角,区域面积3.8平方公里,由于被石井河和珠江支流包围,故名同德围。同德围规划人口15万人,现居住人口约30万人,人口密度达8.14万人/平方公里。20世纪90年代,同德围被定位为老城区地铁、内环路、解放路等市政重点工程拆迁户以及解困户、教师居住区,接纳了大批老城区居民和外来人口到区内居住,形成了新住宅社区与城中村社区共存,人口暴增的局面。上步桥作为同德围西槎路跨越北环高速的唯一桥梁,自从2010年1月19日桥墩被撞坏后全面封闭禁行,21条公交线路被截断,机动车无法通行,同德围30万居民出行严重受阻,中断了26日后上步桥恢复通车。以此事件为导火索,引发了各主流媒体与社会各界对同德围居民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如厕难的广泛关注。事件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拉了全市合力共建同德围的序幕。
围绕共建同德围,市政府制定了《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具体任务分工,确定了整治时间进度表;同时还于2012年3月成立了以市政协委员韩志鹏为主任的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咨询监督委员会。解决出行难是共建同德围的首要问题。一直以来,同德围的交通被视为“黑点”一治再治,但收效甚微。市政府与同德围咨监委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确定了4个项目整治交通,外加公交网络调整,以此五招重拳追击“同德围出行难”。
解决入学难是共建同德围无法回避的问题。市第65中学同德分校所在地原为南天东街的配套初中,2010年从广州地铁集团手中接收,面积仅30亩。2013年9月面向包括同德围在内的广州地区招收高一新生4个班,每班40人。揭牌仪式之后,政府以1.2亿元的“豪价”收回用地,创建市第65中同德校区。到2015年,市65中同德校区将建成具有36个班规模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同时还配备体育馆、办公楼等。随着市65中同德校区的揭牌,同德围终于拥有首家高级中学,“出围上学”的情况,得到缓解。
2012年4月底,地铁8号线北延段地质勘探等同德围整治九大工程项目动工。开工项目为整治第一阶段,2013年底完工;第二阶段则致力于货运场清理搬迁及升级改造等项目,于2016年前实施完成。开工仪式之后,陈建华市长一行参观了首日开放的同德围文化站,随后为65中同德分校揭牌。陈建华在讲话中,多次感谢市民合力,“同心同德共建幸福围”。
在成功整治同德围的同时,广州还精心组织开展了“幸福社区”、“美丽乡村”和“网络化管理”建设工作。在26个社区开展幸福社区试点工作基础上,2013年5月,广州市全面启动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出台了《广州市美丽乡村和幸福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社区创建幸福社区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创建社区坚持以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多元参与和分类创建为路径,以社区居民认同满意为标准,按照多元治理、多元参与、多元服务为特征的“幸福社区建设gps模式”,从发动居民参与、提高自治能力、整合社区资源、改善社区环境以及优化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实现至2015年全市50%以上的城市社区打造成为“社区安全又舒适,邻里友善互关心,社区事务齐参与,社区幸福共分享”的幸福社区。2012年,广州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2013年建成第一批示范点,2016年底实现全市10%的行政村完成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努力打造“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网格化管理,是将城区行政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广州自2012年下半年在越秀、黄埔等区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14年6月30日和9月2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总体方案》。按照“一个组织架构、一张基础网格、一支网格队伍、一套信息系统、一套管理制度”的基本构架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基本思路,以网格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依托,以制度为保障,打破条块分割,消除信息孤岛,推动城市治理架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重塑城市服务管理体制,再造业务流程,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大城市、小网格”服务管理网络,打造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逐步构建具有创新性、统筹性、实用性、居民满意的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