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在粤剧艺人邝新华等人的发动组织下,粤剧八和会馆在广州成立,会址设在黄沙海傍街(今梯云西路广州南站工人宿舍)。邝新华为行长。八和会馆是当时广东全省粤剧行业的中心机构和艺人的集中地,八和会馆的建立是粤剧由中落走向中兴的标志,在粤剧发展史上起着里程碑的重大作用。
清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在广州城北佛岭(今广州白云区新市镇)演出时,反抗戏捐,联络三元里乡民,率领艺人竖旗起义。清政府残酷镇压了这次起义并迁怒广大粤剧艺人,下令解散粤剧戏班,把佛山琼花会馆夷为平地,捕杀大批艺人并禁演粤剧,粤剧剧目书典也遭到焚毁。这是粤剧所遭到的一次空前浩劫。此后,粤剧艺人生计艰难,有的隐姓埋名,远遁穷乡僻壤求生,有的远走南洋、美洲,有的到外江班客串演出,有的假托京剧而偷演粤剧,整个粤剧面临濒灭的危险。光绪元年(1875),粤剧艺人邝新华团结发动粤剧艺人,经过十余年呕心呖血的经营活动,终于请清政府允许,成立了粤剧艺人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八和”取“和翕八方”之意,由永和、兆和、新和、福和、德和、禄和、普和、慎和八个堂口组成。“永和”是小生;“德和”是武生、小武、行头;“兆和”是正旦、贴旦;“新和”是花旦;“福和”是网巾边、杂;“慎和”是老艺人;“普和”是棚面、音乐;“合和”是衣杂箱。各堂皆有分工。
八和会馆一成立,粤剧艺人纷纷汇集广州,人才济济,粤剧在经历了30多年的劫难之后,重又起色。广州八和会馆的成立,也带动了香港、新加坡、美国旧金山等地成立分会馆。此后粤剧进入一个新的兴旺期。八和会馆属下戏班多达百余个,艺人逾万人。粤剧艺术也随之发展,脚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和丑,声腔以梆子和二黄为主,涌现大量新剧目,并开始产生文人戏。邝新华也尽力于粤剧艺术的再度繁荣,为此他到上海、天津、北京、汉口等地观摩其他剧种的演出,尤其是吸收了京剧泰斗谭鑫培的表演艺术,创立了粤剧中的“恋檀腔”。
八和会馆建立后,又成立了八和学校,培养出不少粤剧新秀。八和会馆为粤剧事业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粤剧史上被称为“粤剧中兴”。邝新华因为对粤剧所作巨大贡献,深受戏行敬仰。八和会馆内一直悬挂着他的影像,甚至为其立“长生碑”,作为粤剧艺人对他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