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中国是发明火药的始祖,爆竹在中国历史悠久。古时烧竹竿,爆裂发声,故称“爆竹”。初时用作“辟邪驱鬼”或节日喜庆之用。到唐代烧竹称“爆竿”,到了宋代始有卷纸裹火药的“爆竹”。南宋周密撰的《武林旧事》讲到杭州当时已有长串鞭炮了。
广东、湖南、浙江等省均盛产爆竹。但鸦片战争后一向以广东出口为最多,湖南次之,其他省极少。广东产以东莞、南海、广州最盛。南海的横江、大沥、盐步、荔庄、瓦窑等都很普遍。爆竹行业分造壳行业和入药行业。入药行业,技术比较简单,资金亦不多。经营爆竹业,多先制纸壳,再交入药行业入药,也有自设工场,但以制大爆竹居多。传统的原料主要是纸、硝、磺、白药、银粉、乌烟、炭粉等,硫磺来自日本、德国,银粉、白药当时也是进口。乌烟产自北江,炭粉用杉炭研成。
爆竹行业的包头数目,内幕鲜为人知。扁炮一般100~1000头,间炮1000~10万头。间炮亦有称每挂的,以长短计,分为若干丈,包头数目,俱为恒数,行业习俗相传,100~200头,实数只有五成,1000头以上,约得四成,1万头以上的得三成,更多的头数,实数就更少,但也不能太出格。香港历史上出了一个“爆竹大王”陈兰芳。陈是东莞人,他于20世纪初在莞城创建了陈泰记号,制造爆竹、烟花,并大量出口。1916年,经香港政府批准,在旺角首设广万隆公司,独家设厂制造爆竹。陈兰芳的爆竹,出口到北美、新金山(即墨尔本)、孟买、南非及东南亚一带,销路日广,求过于供。陈兰芳复设厂于九龙城码头角北帝街70号,自建工厂一间,容积很大,工人达1000人。香港在当时千人的工厂是不多的。1926年,他又在澳门寻求发展,增设了广兴泰、广兴隆、祯祥公司,三厂于澳门路环凼仔,除广州、东莞外,又在佛山开设谦隆泰记,均系独资购地兴建,各地共有工人4000多人。可见当时业务之大,获利之丰。到抗战时,陈兰芳已稳执全国爆竹制造业出口的牛耳。他还购置电船,行走澳门、石岐、凼仔、路环等处,直接间接的从业人员达数万人。陈兰芳的名字便上了《香港名人录》。太平洋战争后,陈兰芳的爆竹业受到很大打击。战后,出现爆竹业竞争的局面。
解放后,广东省传统的爆竹业得到了发展,国内消费量增长速度很快,爆竹的品种不断更新换代,如1984年广利烟花炮仗厂与华南工学院合作,研制成纸香药香的“双香炮仗”。1984年9月28日长堤华夏公司开幕,广州首次燃放了这种长串的“双香炮仗”。有一个单位订制了一串长200米,重200多公斤的巨型“双香炮仗”,还要保证从头燃到底,又不能因太重而坠断,而这串难度较大的巨型炮仗终于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