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采写:邓静宜、韩楚歌
采访时间:2008年4月
讲述人:卢湖海,广东花县人,1982年7月,从武汉调回广东花县。1984年5月协助花县原县委副书记汤宝佳工作,1986年3月,接任汤宝佳的职务,走上主管工业的领导岗位,1989年7月担任花县代理县长,次年正式任县长。1993年4 月任花县政协主席,2004年3月退休。
旁白:花都经济腾飞的发轫之初是在九十年代的初期,今年已过花甲之年的卢湖海是当时还被称之为“花县”的县长。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近二十年。近日,我们来到卢湖海的家里,向他了解花都改革开放时的一些历程。他以当时的一名亲历者、见证者和决策者的身份,给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参与决策助推花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件大事。谈起往事,卢湖海仍思绪万千。这三件大事在我们今天看来对花都可谓具有划时代意义。
全力以赴建巴江电厂
因为长期在工厂工作,我对工业特别感兴趣。那时候的花县以农业经济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虽然有十多家县属工业和一些乡镇企业,但是从当时的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和效益来看,都是些“五小”企业,稍有点规模的也是属于广州市在这里办的企业。作为主管工业的领导,我意识到,花县经济要有较好的发展,一定要上工业项目,而且是要上有规模的项目。
当时,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汤瑞芬书记和王定中县长(后来担任花县县委书记)的带领下,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针对花县实际情况,认真深入地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到番禺、南海、中山等兄弟县市考察参观取经学习,统一了思想。大家分析认为:要在巩固农业经济的同时发展工业,办军转民企业。
要上工业,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缺电。在八十年代末,花县兴办工业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尤其是用电这一项就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那时候,广州市下达给花都的用电量是三十万度左右,而其中的约三分之二要指定为给广州市所属的企业,也就是说全县企事业单位几十万人的生活用电还不到十万度的供电量。当时,每个星期有三、四天是停电的,许多人家连一些普通的家用电器都用不了。那个时候,很多地方一停电同时也停水。在农村,停电给农民带来的不仅仅是黑暗,还有无法碾米等困难。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生产就更难。
在城里的许多个体户,为了经营生意,很多人都买了小型柴油发电机,一到停电,一条一条的街上就响起了这种小柴油机发电时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然而,办电厂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首先是国家对办电有严格规定,凡地方办电必须报上级批,发出的电要并入大电网,再按照国家电价进行带指标供电。大电网还控制着发电权,如果电网满载了就不准发电。那么花这么多钱,只能建一个广州市供电系统的调和电厂,万一工业发展不了,建电厂的钱恐怕都还不了本,这划得来吗?还有,当时花县财政收入也不过3000多万元,资金困难的问题怎么解决?有人提出了疑问。然而,没有电,工业发展就无从说起,没有工业,何来经济腾飞。为了不影响花都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还是作出了迎着困难上,全力以赴建巴江电厂的决定。
巴江电厂从筹划到建设,我当时任总指挥,依靠县委、县政府全体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建设单位的全力以赴,用了三年时间,巴江电厂终于建成了。1991年,巴江电厂正式发电,那种欣喜,真象打了一场大胜仗。
有了电,就有了发展的希望;有了电,就有了发展的后劲。电厂的建成为花县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几年时间,花县增建和扩建了十多间水泥厂,改造了原有的农机厂、花县拓展染织实业公司等几十家企业相继落户,当时的品牌企业“东方红水泥厂”,也因电力保证,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产量一下子提高上去。这一历史性的突破,确实让花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尽管巴江电厂只是一个为了满足当时用电紧张的过渡性调和电厂,目前已经关闭,但它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做大“云豹”,奠基汽车城
谁都知道,现在花都四大支柱产业首推汽车产业。近年来,有着近百家汽车相关企业落户花都,而汽车产业的生产总值、税收总值均超过花都半壁江山,花都汽车城享誉中国,年销售五十万辆的东风日产乘用车与花都声誉鹊起,花都成了名副其实的汽车生产基地。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多少人清楚,花都汽车产业有这样成就,与当年的滥觞之源——“云豹”汽车的进入有怎样密切的联系?
八十年代末开始,随着投资环境的迅速改善,当时花县很快成为企业家看好的风水宝地。然而,县委县政府很快发现,现有的大多数企业,因其产品、技术、市场、规模的限制,对花都的经济发展推动并不大。只有上大项目,才能把经济总量更快地搞上去。俗话讲:不能只有星星,还要有月亮。县委、县政府在加强招商的同时努力寻找新的合作伙伴。1987年初,由公安部驻外企业和澳门商人合作在炭步镇租地办了一个汽车组装厂,即“云豹汽车厂”,当时该厂的业务很少,不成规模。县委县政府在考察时,觉得这是个大产品,原件来源有保证,销路也不成问题,将来可以发展成大企业,是个大项目。于是决定参与合作,做大“云豹”。在1989年初,由公安部外驻企业、澳门商人和花县合资的以进口汽车四大配件组装轿车的云豹汽车有限公司组建成功。尽管花县只占10%的股份(以土地1200亩作价),由于汽车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全县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看来,当年“做大云豹”,为今天的汽车城创造了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一是为汽车城的发展储备了充足的土地,如果没有当年建设“云豹”汽车生产基地时规划了二十五平方公里的土业区域用地,就根本谈不上今天东风日产的规模发展。二是为汽车城的建设储备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因为“云豹”下马时,留下了一千多名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应该说,东风日产在广东选合作伙伴时,其领导者也会看上这关键的两点吧。
很多人都说花都太幸运了。其实,这个幸运,靠的是当年花县决策者独到的眼光和智慧。如果没有当时的“云豹”,东风汽车就不会顺利地落在花都。
大道通衢插翅飞
1990年,我刚刚担任花县县长不久,根据王定中书记的安排,我带队到珠三角地区参观考察,这次考察回来,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这些地区提出了“要想富就修路”的口号。联系花县实际,道路不畅的确已成为花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颈瓶。
花县当时的主干道大多还是五六十年代修的,有的路基甚至还是解放前国民党时期陈济棠主政广东时修建的。加上改革开放后,花县出现了很多从事运输业的业主,据说当时全县拥有的运输车辆,是全国县一级最多的。为了多赚钱,司机都要求多拉快跑,如一吨半的车要装到三吨四吨甚至五吨,这样一来,使得道路变得更加破烂不堪,坑坑洼洼。经常出现塞车,有时塞上几个小时。交通不畅,制约了物质的流通,阻碍了企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一些想来花县投资的企业家也望路生畏,结果是严重阻碍了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首先是修好一条贯通花县东西的“大动脉”,尽快改善全县行路难的局面。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公路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由我担任,副总指挥是谭万福、任星洪、徐汉添三位同志。
为能实现这个目标,我陪同王定中书记带领县里有关领导和部委办局镇等主要领导,先后到番禺、南海、佛山、东莞等地考察学习交流,看到了这些地方修桥修路,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学习他们解决修桥修路的资金、土地、技术和政策等方法。统一了领导的思想和决心。为了落实好修路的决策,召开了县、乡、村三级干部会议,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当时,从上到下都热情高涨,农民非常拥护政府这一举措,凡路经过之地无偿献给。花东镇政府所在地几乎被拆掉了一半用来修路。那时候,主抓具体工作的副总指挥徐汉添同志最辛苦,整天起早贪黑地忙碌在修路工地,什么是累、什么叫苦,在修路工程中都感受了。我也经常到工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商量解决办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贯通花县东西大动脉路基建成了,这为后来的全线建成通车投入使用奠定了基础。当时有人说:“路的畅通,给花都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后记
这么多年过去了,卢湖海作为一个曾经参与决策并亲历建设的人,对当年的花县今日的花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每个为它的建设出过力、流过汗的人,都有着和他一样的感受。卢湖海虽然年事已高,可他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之情有增无减,花都的发展有今天,正是因为花都有一批象卢湖海这样的建设功臣,他们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为花都的建设发展运筹帷幄,出谋献策,努力工作,他们是花都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