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商贸寻踪
广州港史之二:两汉时番禺与日南、交趾的关系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8-09-18
  • 浏览数:

 

番禺在南越国割据的期间,属于港市的开创时期,而且有较大的发展,成为当时我国史书记载中唯一的港市。

汉武帝元鼎五年,南越丞相吕嘉反,杀南越王赵兴、王太后和汉使,立术阳侯建德为王。于是,汉武帝乃于元鼎五年秋“令粤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以“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粤侯二人为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抵苍梧;使弛又候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涧江;咸会番禺。“

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冬,楼船将军杨仆统率的一路军首先攻破石门,然后会合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军队,纵火攻城,“城中皆降伏波。”至此,南越国的赵氏政权经历五代九十三年的时间,终于为汉武帝所灭。

战乱造成了重大的破坏,番禺城估计已被夷为平地,故“汉筑番禺城于郡南六十里,为南海郡治,会龙湾、古霸之间是也。就是说,汉平南越后,不得不筑新城以作为南海郡的治所。当然,新城的遗址到现在仍未找到。但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文献记载也许是可信的。另外,南海郡的管辖范围也比从前缩小,原来的阳山、曲江、含洭、浈阳等县,改属桂阳郡管辖,又设交趾刺史部,治所在龙编。因此,岭南的政治中心暂时移向交趾,交趾的发展也就日益超过番禺了。这一点,《后汉书》和《旧唐书》均有记载。《汉书·地理志》关于西汉末年的户口调查记录,亦可说明这一问题。汉武帝平南越后,海外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经营的重点似乎集中在日南和交趾。因在这期间史料极少反映番禺的情况,而日南郡的西卷港和交趾郡的龙编港却有不少的记载。

日南郡是武帝灭南越后建立起来的一个郡,郡治在西卷,港口也在这里。据法人鄂卢梭的考证,西卷就是现在越南顺化。关于西卷的兴起和繁荣,中国的古书有如下的记载:

《晋书》卷九十七《林邑传》:“徼外诸国赍斋宝物,自海路来贸货。”指东南亚国家通过西卷,前来中国贸易

任畋《述异记》:“日南有香市,商人交易诸香处。”

《后汉书·南蛮传》:“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日南之南,黄支国来献犀牛。”

《南史·夷貊传》:“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大秦王(即罗马)安敦遣使日南激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挟南、日南、交趾。”

汉武帝时期开辟的印度洋航线,出航的港口也有“日南障塞”。可见从汉武帝的后期开始,日南的西卷港已成为我国中西交通的主要孔道和重要对外贸易港。其航线还远至南海诸国,市场繁荣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可以说已赶上或超过番禺了。

交趾郡也是汉武帝平南越后设立的,郡治与港口均在龙编。《后汉书·贾琮传》说:“旧交趾土多珍产:明巩、翠羽、犀象、玳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说明交趾龙编当时已是明玑、翠羽等奇珍异宝的市场。也是大秦和东南亚商人前来贸易的港口。特别是到了东汉末年,因中原的战乱很少波及到这里,中原人士前来避难的日益增多。交趾太守叫士燮《三国志·士燮传》言,“中国人士往避难者以百数。”又说“燮只弟”…“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罄,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赞烧香者,常有数十。”这里所指的“胡人”,是在这里经商的外国人,《士變传》又说士壁每年大量地赠送奇珍异宝给孙权。说明此地是当时南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港,有大量的奇珍异物进口。

但是,番禺仍然是南中国的一个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广州汉墓出土文物属于西汉中期的出土文物中,有较多的串珠,这些串珠包括玛瑙、鸡血石、柘榴石、煤精、水晶、硬玉、琥珀和玻璃等不同的质料,还有选嵌眼圈式玻璃珠,蓝色玻璃碗、绿色玻璃带钩和壁(还有黄白色的),其中带钩、璧是我国传统的礼用器物,其他的则与中国传统的工艺品相异,应与海外贸易有关。(参见《广州汉墓》)另外,在西汉中期以后,西汉墓出土的熏炉亦逐渐增加,至东汉尤为普遍,它反映统治阶级燃熏香料习惯的普及,也说明香料进口的增加。同时,在西汉中期到东汉后期的墓地中,还发掘出一种托灯的陶塑俑和侍俑。“这种俑的形象有异于汉人,亦不同一殷侍俑。托灯俑有男性也有女性;侍俑均女性,站立作捧物状。这两种俑的形象都是头较短,深目高鼻两额高,宽鼻厚唇,下颌较为突出,身材不太高,从刻划的胡子胸毛来看,再生毛发达,有谓这与印度尼西亚的土著居民原始马来族’接近。这些俑的服饰特点是缠头,绾髻、上身裸露披纱,侍俑下体着长裙如纱笼,亦与印度尼西亚一些岛上土著民族风习相似。但从深目高鼻这一体形特征来看,他们似乎更有可能来自西亚或非洲的东岸。”(见《广州汉墓》第八卷《结语》)这与对外贸易也有关,即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奴隶贩卖而且这些奴隶还是来自西亚或非洲东岸的。

《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说。后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八三年)。大司农(管运输的官吏)郑弘奏开零陵及桂阳峤道即过岭山路)。运输贡献的物资。桂阳峤道就是通过番禺北运。逾骑田岭而达湖南郴州的。这条峤道的开辟,亦与当时对外贸易有关。因贡献的物产就有一部分是进口的东西。

东汉末年桓帝时期(公元一四八年至一六七年),桂阳太守周听开凿六泷。后人为他立了功勋碑。碑的铭文指出:“郡又与南海接北,商旅所经,自瀑亭至于曲江(今韶关市),一由此水。……故其败也(指船沉舟覆之意),非徒丧宝玩,潜珠贝,流象犀也……(开凿之后),小溪乃平直,大道克通。抱布贸丝,交易而至。”六泷属武水上游,开凿前经常舟覆货沉,损失很大。在这些货物中,铭文特别说明有珠贝和象犀,而开凿之后,“大道克通”,北方丝绸等物,由此南输。明显地是一条对外贸易的运输线。清郝玉麟《广东通志》卷五八也说:“桓帝时,扶南之西,天竺、大秦等国,皆南海重泽贡献,而贾蕃自此充斥于杨、粤矣。”由此可知,番禺作为一个对外贸易港仍然在发挥作用。而且进入东汉后期更为繁荣。

上一篇: 广州港史之一:秦汉之际——港市的形成 —————— 邓端本... 下一篇: 广州港史之三:孙权分交、广两州对广州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