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广东已出现雇工中的行帮组织,习惯称“西家行”(雇主的组织叫“东家行”)。在广州的丝织业中,清人小说《万年青》(又名《乾隆游江南》)说:“锦纶行中……这西家行多系手作,单身汉子十居七、八,……一经有事,东家亦不敢阻止,若不如此,即上会馆知通行,不接这家字号生意。”(注:胡希明:《百年前广州丝织工人生活情况及其参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料》。)又据调查,广州丝织业工匠曾有11帮,有些帮下有馆,最盛时50多个馆。解放后老工人能说起来的有丛信馆、联合馆、英杰馆、明翕馆、华翕馆等,有的馆还有馆规(注:广东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广州丝织业历史调查资料》(专刊)。)。除丝织业外,尚有西家行的有打石业、铁镬业、帽绫业(后两业工人并没有会馆)等。
会馆在明代已出现,它的大量出现是在清代。大约在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最盛。到了道光时已为公所取代。会馆、公所都是工商业组织,是工人、商人互通行情、计算盈亏、评定价格、介绍商术、避兔同业溪散而设立的,它为同业的自由竞争起了促进作用。
以上所述的行帮、行会,基本上是雇工的一种封建性组织。但是由于不可避免地同雇主有矛盾和斗争,在资本主义有了发展的条件下,是会导致行帮向工会转化的。
关于广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现存的史料甚少,我们只能从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摘引一些只言片语。纵观广州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可能开始于明后期,到了清中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经过300多年,直到鸦片战争前,也未能完全进入大规模的工场手工业阶段,它的发展是迟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