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商贸寻踪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经济(1839年以前)之资本主义经济萌芽(3)——制茶业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6-11-14
  • 浏览数:

清康熙年间,我国茶叶开始出口欧洲,以至茶成为英国人的必需品。嘉庆时清廷禁止茶叶出海南运,安徽、福建等地的茶叶均集中到江西铅山县河口镇集市,由此沿信江转入锋江,再南下到大庾岭,用人力担过梅岭关,再经南雄县沿北江到达广州,经广州十三行的商人出口。当时,茶叶同生丝并为广州港两大出口商品,据估计,每年经由广州港出口的茶叶大约在45万担(即4500万斤)左右。广州的“花薰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颇为畅销(注:程浩编:《广州港史》(近代部分),海洋出版杜,19859月版,第98页。)

    茶市场的扩大和粤商等大商帮加入茶市场的贸易,必然促使商人资本控制的生产。清乾隆时期,广州以北不远的地方,有个私人普通制茶场,男女童工共约 500(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编),孔经纬:《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关系萌芽》。)。对其经营的情况虽没有详细的考察,但就其工场规模之大,亦可见一斑。鸦片战争前,“广东有的制茶场,使用的工人多至500人左右”(注:翦伯赞、邵循正等:《中国历史概要》,《鸦片战争前的工商业》第47页。)。这些制茶场,也算得上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工场了。在第三节我们曾经介绍过南海西樵山在清初已是种茶区,也属有一定规模。不过,这可能是属于商人控制小生产者的预买制经营、分配方式,即商人春节前后放款给茶农,待清明后前往收茶。因而还不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

上一篇: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经济(1839年以前)之资本主义经济萌芽(2)... 下一篇: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经济(1839年以前)之资本主义经济萌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