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商贸寻踪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经济(1839年以前)之资本主义经济萌芽(1)——蚕丝业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6-10-09
  • 浏览数:

    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这种生产关系,是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条件时产生的。经济学者对考察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提出了两个基本点: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特别是农业生产力的水平;二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代表萌芽的经济实体由于其萌芽状态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必定具有过渡性、两重性和延续性。下面我们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考察广州的蚕丝业、制糖业、制茶业、冶铁业、行帮行会制度等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状况。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产区之一。早在东汉时期,广州附近已开始养蚕种桑。到了明代,蚕丝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专业性的土丝市场。据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广州附近的顺德县所属龙江、龙山就有了土丝市场,每担生丝缴土丝税银6钱,年收土丝税银25两,折合生丝产量4000多斤(注:康熙《广东通志》卷十,第23页。)。到清代,出售桑叶和蚕丝已成为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清康熙年间,广东生丝开始出口;而乾隆年间封闭闽浙口岸,后又限制湘丝出口,因而大大地刺激了广东丝的生产。广东丝从一年5造发展为一年8造。这样,桑的需求大增,植桑自然又有发展,顺德、南海尤为突出。这两地盛行“塘以养鱼,堤以树桑” 的作法。顺德的龙山,乾隆年间就“弃田筑塘、废稻栽桑”。嘉庆时已“民舍外皆塘池”(注:嘉庆《龙山乡志》。)。 南海的九江,清初时也是“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注: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二,鳞语。),乾嘉后已专事鱼桑了(注:光绪《九江儒林乡志》卷三。)。顺德、南海这个蚕桑区,嘉庆时“周四百余里,居民数十万户,田地一千数百余顷,种植桑树”(注:《雷塘庵主第子记》卷五。)。出现了“家家早起夜眠迟,生丝要赶趁圩期” (民国《龙山乡志》,第三卷,第14页。)的繁忙景象。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推断,一家一户的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地主雇工经营商品性生产的组织、经营情况定会逐渐出现。不过,目前还找不到确切的资料。

    蚕丝业的繁盛,除了适应出口贸易的需要外,也为广州地区轻纺工业提供了原料,从而促进了广州轻纺工业的发展。清雍乾时期,广州的丝织业发展相当迅速。广州有织工数万人。据外文资料记载,在鸦片战争前,广州地区轻纺工业已经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行业。“这里被雇佣的工人和所完成的作业数量是很可观的,每年有1.7万名男女童工从事于织绸工作。他们的织机很简单,但出品一般都很精致。从事织造各种布匹的工人共约5万人,产品需求紧迫的时候,工人就大量增加。工人们分别在大约2500家织布工场工作,平时每一工场平均有20个工人”(注:彭泽益:《鸦片战争前广州新兴的轻纺工业》,截《历史研究》,1983年第三期(第9596页)。)。当时广州整个丝织业,多以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上一篇: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经济(1839年以前)之广州商业兴起(2)——... 下一篇: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经济(1839年以前)之资本主义经济萌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