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商贸寻踪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经济(1839年以前)之广州商业兴起(1)——圩市的形成与发展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6-08-31
  • 浏览数:

自秦汉以来,广州已是著名商埠。商业网点多,范围广,行业齐全,信息灵通,商品购销量大。广州地区商业是伴随着广州地区的农作物区、经济作物区和手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对外贸易而兴起的。

    南宋末年,战乱频仍,中原人纷纷南来,许多人越过大庾岭,经南雄来到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传入,为开发中的珠江流域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时,珠江三角洲建筑堤围,大量低地被用来种植水稻和其他作物,广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很快,粮食大批运往外地,不少还远销海外,广州成了我国南方的一个大米市。

    明朝中叶时,广州四乡五谷丰登,粮食有余。这不但因为有北民南移,带来先进技术,而且还在于人们对农田水利的重视。此时,经济作物也有很大发展,不少地方遍种甘蔗;而人多地少的南海、番禺、顺德一带由于努力改良生产,使蚕桑年收八造,桑基鱼塘逐渐取代果基及蔗基鱼塘。广州东郊的新塘、萝岗一带的农户,多弃稻而种荔枝、龙眼、柑、橙、杨桃等。烘果干打包装的专业户有上千户。广州河南庄头村则有人经营花田200多亩。从菲律宾引种的“烟草”,成了山地不可多得的作物。当时西樵山成了种茶区,东莞则以种香木而出名(注:《广州市志·商业志》(资料长编))。随着广州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可供交换的农产品日益增多,这就为市场交易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圩市的形成与发展。。

    据有关文字记载,东圃圩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年),黄陂圩建于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有商铺400多间,是当时广州地区较大的圩镇(注:《广州市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资料长编)。)。据《广州府志》记载,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广州的圩市已有大市、小市、归德门市、长寿庵圩等20多处,分属南海和番禺两县;农村圩市,番禺其菱塘司属有新造、南村、大岭等34个;鹿步司属有罗岗、东圃、燕塘等16个;慕德里司属有右龙、钟落潭等31个。广州圩市之多,居全国前列。农村圩市迅速发展,成为本地农产品输出和城市商品流入农村的转销点。

  

上一篇: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经济(1839年以前)之广州商埠的形成(4)—... 下一篇: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经济(1839年以前)之广州商业兴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