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在广州市长堤,有一座占地约42平方米,平面成梯形,东狭西宽,高约20米,直塔式的五层楼房(今沿江西路36号)。原楼主人陈少白为之命名塔影楼。塔影楼从二楼至五楼,每层南、北两面均有阳台。天台上建面积约20平方米、平面成丁字形的山顶小屋一间。南面各层阳台及天台均视界广阔,既可俯瞰珠江,又能眺望白鹅潭,塔影楼是陈少白在广州故居,又是陈少白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和致力发展祖国交通实业的历史见证。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韶,号夔石,广东新会外海乡(今属江门市)人。年青时就读于广州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后由传教士区凤墀介绍到香港与孙中山相识。1890年,陈少白入读香港雅丽医院附设西医学堂,与孙中山同学,日夕与孙中山谈论革命。
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雅丽医院附设西医学堂毕业,从1892年7月起,至1894年2月赴京津呈递《上李鸿章书》止的一年半期内,来回于广州、澳门两地。在澳门镜湖医院、草堆街80号中西药局、议事亭前14号仁慈堂孙医馆及广州冼基大街东西药局(包括圣教书楼分诊所)四处行医,借行医的机会结识和联络爱国志士,秘密进行革命活动。(过去不少史学论著认为,孙中山于1892年9月在澳门行医不久,即因被排挤转赴广州行医;现据新发现的1893年7~10月《镜海丛报》等文献,证明此说不确。)陈少白辍学追随孙中山革命,并助理东西药局等四处医务所的日常事务,及参与草拟、修改《上李鸿章书》。1894年,孙中山偕陆皓东离粤北上,无暇顾及医务,东西药局等医务机构入不敷出,陈少白即代为收拾,善后处理。
1895年,陈少白参与孙中山在广州发动的“乙未广州起义”,由于参加者朱淇的哥哥朱瓞生向清政府告密,起义失败,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程奎光等被捕。陈少白闻讯,即装成富商赶路模样,乘坐“三跑轿”(三名轿夫轮流跑步抬轿)赶往香港轮船码头,与捕者迎面“喝道”(高呼“借歪”,即请让路)而过,乘轮船抵达香港,随孙中山流亡海外。
1899年秋,陈少白奉孙中山命,回香港创办《中国日报》。这是最早提倡和鼓吹革命的中文报纸,又是策划党务和武装起义的总机关。1900年,陈少白参与孙中山策划惠州起义,曾亲到惠州了解形势。这次起义因时局变动、缺乏武器供应而失败。1903~1905年,陈少白曾多次奉孙中山命,密赴广州请孙中山的好友周善培(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幕僚)帮助处理革命事务,得到周善培暗中不少帮忙。有一次,陈少白在广州海幢寺附近被清政府侦缉发现,急忙避入海幢寺(陈少白与该寺和尚颇有交情),躲在厨房的一只大铁锅中,请和尚盖上锅盖,作烧火煮粥状;侦缉入寺遍搜不获,因得脱险。辛亥革命后,陈少白征得海幢寺住持同意,将该大锅搬回新会外海乡家中,建亭放置,额曰“粥锅亭”,以留纪念。
1905~1907年,陈少白先后与程子仪、李杞堂、潘达微、黄鲁逸、郑贯公等发起组织采南歌少年演员(12~16岁)剧社、优天影粤剧社、琳琅幻境白话剧社等,社址分别设在广州河南海幢寺、黄沙修元精舍、靖海新街。所演内容多是新编的改良剧,宣传革命,揭露旧社会黑暗,针砭时弊,目的在于为同盟会筹集革命经费。剧本由陈少白、黄鲁逸等编撰。其中宣传革命的有:《文天祥殉国》、《博浪击秦皇》、《一炮定台湾》、《火烧大沙头》;揭露官场黑暗的有:《贼现官身》、《奸官跪地》;描写鸦片、赌博流毒社会的有:《黑狱红莲》、《梦后钟》;反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惨痛事实的有:《恨海情天》、《黑籍魂》等,在宣传革命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同年11月9日广东脱离清政府,成立广东军政府,陈少白出任广东军政府外交司长。因看到建国伊始,发展交通实业至为重要,遂于数月后辞外交司长职,发起组织粤航公司,被推为总司理(即总经理)。把外国人租用的广州市长堤联兴街口对面的联兴码头收回,向法国购买轮船两艘,行走广州——香港航线,作为收回航权的第一步。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船舰被德国潜艇击沉甚多,在香港高价收购旧轮船,以作补充。陈少白乘机将粤航公司结束,将轮船卖给英国,获利甚丰。他用自己名下的股本及红利所得,于1919年承买了联兴码头(塔影楼除外)租与东、西安轮船公司,月租毫银2000元,经济收入从此转为丰裕。日后向孙中山捐献革命经费等,均赖此项租金挹注。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聘陈少白为总统府顾问。同年10月,孙中山督师取道广西北伐,陈少白追随襄助。同年12月4日,孙中山在广西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10日,任命陈少白为大本营参议,参赞戎机。23日,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桂林商讨中国革命及联俄、联共问题,陈少白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参加会谈。
1922年1月2日,陈少白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国民银行监督,并代孙中山再为刘成禺的《洪宪纪事诗》撰写序辞。随后,孙中山应陈少白介绍,派伍某任中华国民银行行长。该行章程所定银行职员工资较其他机关职员为优,当章程呈送到大本营备案时,胡汉民(时任文官长)在呈文上批云:“行长俸给高于部长。”陈少白与胡汉民意见相左,认为胡汉民有意挑剔,愀然不悦,径自返广州。孙中山挽留无效,遂与饯行。陈少白返广州后,居于塔影楼,仍然关注北伐情况,撰《桂游鳞爪录》,为孙中山取道广西北伐一役作宣传,后发表于《建国月刊》第13卷第1期。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脱险抵海珠岛海军司令部,登“永丰”舰指挥讨逆。当事发之前,陈少白已有所闻,曾报请孙中山戒备。事发之后,孙中山对陈炯明之求和,曾以大局为重,拟允其“悔过自新”,可不咎既往。陈少白愿作斡旋,但胡汉民不同意,争议中突下讨伐令。军令如山,不能收回,造成僵局,陈少白深以不能化干戈为玉帛引为憾事。
孙中山在“永丰”舰指挥平叛,与陈炯明叛军相持近两个月。陈少白默察当时形势,于1922年8月9日致书孙中山,慰解殷勤,并献毫银一万元为军政费。书中略谓:“复初来,知兄安全,至慰。此身仍在则前途之机会正多。……目前之成败与夫战争之进退,料必不为介也。惟有不能已于言者,念身既许国,则此躬已非完全我有,过于孤注之掷,实非所宜。盖死固佳,而不死尤佳,任重道远,后继者谁,言念前途,能勿矜慎耶!六月十五日苦谏之言,想犹忆及也。”是日,孙中山离“永丰”舰赴香港转上海。
孙中山离广州后,陈少白辞去政府各项职务,除出外旅游、参加社会活动及返家乡处理乡政、家事外,平日退居塔影楼,以治史、撰文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自遣。1929年撰《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别录》两书。1932年11月8日致函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证实孙中山于甲午年(1894)始创兴中会于檀香山;辟邹鲁的“兴中会1892年创始于澳门”及胡汉民的“兴中会始创于壬辰年(1892)”两说之误,为研究孙中山早期革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因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秋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春,中国政府在洛阳召开国难会议,商讨对策。陈少白时年64岁,年老体弱,但仍然应召赴会。可见他虽息影家园,对国事仍未尝一日忘怀。
1934年12月23日,陈少白病逝北京,终年66岁。其在广州遗迹原有多处,由于沧海桑田,今天只剩下一座塔影楼。当年在陈少白的追悼会上,各界名流致送的挽联中,有不少提及塔影楼,现选录于下:
会社结兴中,为问慕义联盟,今其余几?
江楼存塔影,太息安居一老,天不愍遗!
——黄隆生
溯革命远在七十二烈士之先,抛残几许头颅,却换得北海书楼,珠江塔影;
忆扶榇归自八千里故都而外,历尽间关风雨,应认着虎门潮吼,狗岭云横。
——金曾澄
效忠党国,公作先河,办报建枢机,自创谠言谋革命;
远望幽燕,我怀旧雨,高楼存塔影,不堪剪纸赋招魂。
——陈树人
邓仲华首义南洋,帷幄运筹多,当年舟失余皇,名列党人碑,几危九族;
范大夫先归东海,艺文生趣足,此日楼空塔影,功存耆旧传,自有千秋。
——罗家伦
高躅想当年,早已缁尘视轩冤;
德邻瞻咫尺,独留塔影送晨昏。
——梁守文
四大纪元勋,追惟廿余载会赞兴中,博得历史光荣,公推赤心在党国;
一生留塔影,回忆十五年同游边徼,犹记山川险阻,我于紫塞识荆州。
——丁春羔
尽筹翊赞兴中会,
豹遁居贞塔影楼。
——程中行
创会启兴中,大名应冠革命史;
结庐临废苑,高卧犹存塔影楼。
——唐世泰吴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