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历史人物
梁启超与广州学海堂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4-08-25
  • 浏览数:
 

梁启超在考中秀才的第二年即光绪十一年(1885),就进入当时广州著名的学海堂读书。

学海堂是清道光四年(1842),两广总督阮元在广州创办的一间书院,是当时广东的最高学府。这间书院聚集了不少人才,在教育、文化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对以后广东教育的发展有较深远的影响。

学海堂在广州城北越秀山。它的后面有“启秀山房”,东面有“至山亭”,西面与“文澜阁”相对,中间有一条石径,人们通过它可以登山。山顶有“镇海楼”(建于明朝)。它的附近,有挺立的木棉树,还有繁茂的花草。学海堂的四周,设有书房、走廊和曲径,风景秀丽,空气清新。

学海堂的名字,也有它的来历。它的创始人阮元说:“昔者何邵公学无不通,进退忠直,聿有学海之意,与康成并举。”何邵公即何休,东汉经学家,钻研今文诸经,读了许多书,学识渊博,颇有盛名,人们称赞他为“学海”。阮元为了尊崇他,把自己在广州创办的书院,取名为学海堂。阮元亲自在学海堂讲学。

梁启超从13岁开始进入学海堂读书,一直读到16岁。学海堂着重以训诂词章来教导学生。梁启超说,学海堂“以训诂词章,课粤人者也”。教导梁启超的老师是吕拨湖、陈梅坪、石星巢等。他们都对汉学颇有研究。学海堂除了讲授词章训诂之外,还讲授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学问,进行考据、辨伪、辑佚、补正的训练,而对于当时士子们视为进身的阶梯的八股文章则不重视。学海堂对梁启超在学术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13岁进入学海堂以前,“日治帖括,虽心不慊之,然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辄埋头钻研”。但是,他在学海堂学习了四年之后,就决心抛弃帖括,喜爱训诂词章。他说,他进入学海堂学习了训诂词章以后,“至是乃决舍帖括以从事于此,不知天地间于训诂词章之外,更有所谓学也。”这是梁启超在治学方面的一大转变。梁启超在学海堂里,埋头读书,刻苦钻研,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海堂突出的高才生。他在16岁时专科生季课大考,四季均名列第一。自有学海堂以来,除文廷式之外,只有梁启超取得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在学海堂四年的学习,梁启超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汉学基础。这为他后来大量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他经过在学海堂学习这个阶段以后,成为一个饱读经、史、子、集的知识分子,对当时被学术界所推重的训诂词章之学有较深入的研究。1889年,年仅17岁的梁启超参加了广州的乡试,中了举人,榜上名列第八。主持这次乡试的贵州的李端盞和福建的王仁堪,都对梁启超的才华甚为赞赏。

1890年,康有为开始在广州云衢书屋讲学。梁启超通过学海堂的同学陈千秋介绍,离开学海堂,去拜康有为为师。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梁启超和陈千秋就在万木草堂读书。从此以后,梁启超在思想上和学术上又有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上一篇: 爱国志士丘逢甲在广州 下一篇: 民国元老陈少白与塔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