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九年(1883),广州电报局创办,这是广东成立的第一个电报局,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电报局之一。广州电报局创办,标志着广州电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为维护其在华利益,曾要求清政府同意他们在中国沿海口岸城市布放电报水线,广州为其中之一。光绪七年(1881),英商大东电报公司提出将电报水线从香港引入广州沙面登陆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两广总督张树声坚持自设穗港陆线,广州商绅也合力抵制英商要求,同时也应进出口贸易通信需要,由粤商李璿等人集资成立华合公司,承建广州至香港陆路电报线路,此为广州电信建设之始。工程从光绪八年(1882)春动工,修建到九龙将与香港水线对接时遭到港英当局阻挠。光绪九年(1883),由中国(上海)电报总局总办盛宣怀与大东公司签订了《九龙香港陆线接线合同》,6月实现广九互通电报。当年12月成立广州电报局,对电报线路采用官督商办及官办形式。电报局设监督一员,局址初设于西关,后迁至靖海门外(今靖海路与长堤交界处)。
在广州电报局成立的同时,两广总督张树声奏请清政府拨官款架设粤桂电报线。此线路由广州直达梧州,延伸至龙州、镇南关后向南展设渡海而通琼崖。又陆续架通北至梅关、西至桂林的内地电报线。光绪十年(1884)在广州建立广东官电总局,管理官办粤桂电报线路及业务。开办初期不设专员办理业务,由官督商办的广州电报局总办兼理,以广州局为总局,形成官、商两局并存的局面。粤桂两省境内各地所设的官电报局、报房和巡房,均属广州局统管。商电和官电各立业务章程,营业收入分账核算。在此期间,广州至梧州直达电路于光绪十二年(1886)完工。广州至梅岭电路于光绪十九年(1893)完工。同年,广东东兴与安南(越南)芒街接线。光绪十一年(1885)创办了广东电报学堂,附设于广州电报总局内,由电报总局总管卢华昆兼任教习。
光绪二十五年(1899),两广总督于督署内及马口、前山、威远各要塞和广海宝璧、龙骧、江大、江巩、江固、江汉各江防舰艇设置无线电机,专为江防通信之用,由丹麦人那森(narsen)承办,无线电报生也由那森训练,并设无线电总办掌理其事。这是我国使用无线电通信的开端。光绪三十三年(1907),粤桂两省各设官电总局,不相统属,由两广总督另委电局总办,这才结束了以广州局为总局的情况。
至1912年,广州与汕头、惠阳、石城、潖江、韶关、英德、赣州、梧州、高要、江门、佛山、香港等12个城市(地区)开通了直达报路。1927年,广州电报总局先后在市内洪德路、太平南路(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五路)设立电报收发(营业)处,利用市内电话线路与三府前中心报房通报。这是广州开通的第一批同城电报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