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创新
广州首开机器铸造制钱和银元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04-27
  • 浏览数:

清朝的币制是银钱并用,以银为本,以钱为辅,但民间交易中多使用制钱(亦称铜钱)。广东钱局于光绪十二年(1886)在广州大东门黄华塘筹建,光绪十五年(1889)二月竣工后,即开始机器铸造制钱和银元。它开创了中国机器铸币史的先河,是一场铸币技术上的革命。

光绪十二年(1886)末,两广总督张之洞通过中国驻英国公使刘瑞芬了解外国机器制币技术。刘瑞芬派人到英国明伯翰喜敦厂考察,并把机器价格及购置手续电复张之洞。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二十四日奏请清廷,提出创办广东钱局,购买机器,使用国外先进的铸币技术铸造铜钱和银元。清廷准奏。同年四月,张之洞致电驻英公使刘瑞芬,向英国喜敦厂签订购货合同,所订购的机器设备有蒸汽机、锅炉、干旋轮轴、轧银铜片机、镌圆饼机、研光铜银边机、镌字机、作钢模螺机、钱文钢模机、车床、验圆饼机、洗圆饼摇筒、蒸圆饼盘、回火炉、法码、小车等。该厂经过两年多筹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二月竣工投产,定名为广东钱局。

广东钱局落成后,于四月廿六日(农历)开炉鼓铸制钱。每枚重1钱,一面镌“光绪通宝”四字,一面镌“库平一钱”四字,成色铜六铅四,于八月初三日开始流通,每1000枚作价白银1两,允许民间自由兑换,旧钱仍准照常流通。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初二日,广东钱局(附设银厂)开始铸造银元。所铸银元,分为1元、5毫、2毫、1毫、5分等5种。重量成色分别为1元:库平72分,配银9成;5毫:36分,配纯银8.6成;2毫:144厘,1毫:72厘,5分:36厘,均配银8.2成。银币一面镌“光绪元宝”字样,另一面镌“蟠龙纹”图案(俗称“龙银”),周围铸“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字样。该局在技术上依赖英国,不仅全套设备由英国进口,而且还聘请了4名英国工程师。这对于保证铸币成色起了关键性作用。广东银元、铜钱投放市场流通后,群众欢迎,商人称便,从而逐渐减少了外国银元在中国的行使,最终取代了香港硬币在内地流通的地位。

光绪二十年(1894),因铜铅价值逐年增高,导致铸钱亏耗太多,为此,两广总督李鸿章下令广东钱局停铸制钱,专铸银币。光绪二十五年(1899)清政府下令,广东机制银元作为中国的主币来使用,所有钱粮、关税、厘捐均可使用,在民间交易中也与外国银元同等相待。

广东钱局使用机器铸造制钱和铸造银元是中国机器造币史上的首创。广东钱局引进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铸造技术和工艺,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效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和铸造制钱和银元的成本,有效地缓解了广东当局的财政困境。

 

上一篇: 广州机器局创立 下一篇: 市内公共汽车业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