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二年(1873),两广总督瑞麟创建广州机器局于广州文明门外聚贤坊,委派温子绍为经理。该局是当时清朝官办四局(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以外的重要军事工业企业,也是洋务派在广州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企业。
广州机器局试办之初,购买机器及铁、石、木等建筑材料,共支银14 985多两。每月约支银1 200两作为该局职员及工匠的薪水伙食费用。两年后,该局于省城西门外增埗购买民田,填筑地基,又设立了一所军火厂。光绪十年(1884)洋务派重要人物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他认为“三洋海面,以粤为中,中国之有洋务,以粤为始,探洋情、买洋械,以粤为便”。于是他到广东不久,即积极整顿扩充广州机器局。光绪十二年(1886),张之洞将原聚贤坊的机器局裁撤,并于增埗。光绪三十年(1904)粤督岑春煊继续调整扩建机器局,先后改名广东制造军械局、石井兵工厂、广东兵工厂,继而发展成为南方一家颇具规模的军工厂。兴盛时期全厂有工人2000多名,每日开工12小时,月产量为:子弹210万发,二四式步枪1000多支,轻机枪20多挺,手榴弹2万颗。抗日战争时期,该厂迁往广西榕县,后来与广西兵工厂合并。
此外,广州机器局创建初期还在广州黄埔开设造船厂。同治十三年(1874)起,先后造船计有“内河轮船十六号”(“先后验明,俱皆工坚料实,驾驶灵捷”)和“海长青”、“执中”、“镇东”、“辑西”等4艘巡缉舰,逐步武装了当时张之洞组建的广东舰队。后因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该局造船厂被裁撤,船坞器具归水雷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