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戏剧创作日益发展,剧作家坚持正确的创作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深入生活,重视挖掘社会主义建设、开放改革题材,塑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新人形象;出现了题材、风格、形式多样化,从各个方面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好作品;一批中青年作家不断成长,出现了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剧作和剧作家,不少作品在省、市评奖中获奖。
1978年,林骥与许显良创作了大型话剧《羊城曙光》。 1980年,林骥与刘秋霖合写的电影剧本《欢欢笑笑》拍成立体电影片,获北京电影制片厂特别奖,成为当时上座率最佳的 10部影片之一。 1983年,林骥写出的反映南方都市市民新生活的大型话剧《十字街三重奏》,在广州市连演 50多场。1984 年,他又写了描写特区建设的大型话剧《特区人》,1984年由广东省话剧院演出在广东省艺术节名列榜首,并先后两次被邀进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后由广东电视台拍成电视剧分上、下集。由于创作成绩显著,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林骥“广东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1981年起,欧伟雄、杨苗青、姚柱林三人合编电影文学剧本《花桥荣记》后,1982年又写出反映华侨学生回国读书及暑期旅游生活的电影文学剧本《秋天的印象》,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向全国及海外发行放映;1984 年又写成反映广州市改革开放为题材的8场话剧《南方的风》,由广州市话剧团排演参加广东省首届艺术节演出,荣获中共广州市委和市政府的通令嘉奖,获省、市六项奖励,并被邀进北京中南海演给中央领导人观看。1987 年10 月1 日,苏联中央电视台播放由此剧改编成的电影《代理市长》,塔斯社也给予高度评价。该片还获1986 ~ 1987 年法国华人电影节二等奖。姚柱林创作的大型话剧《戴凉帽的阿珍》、《一个独身女人的故事》获广州市剧本创作奖。
1985年,章以武、黄锦鸿创作反映新时期城市改革和青年生活的电影剧本《雅马哈鱼档》,拍成电影后,是1985年全国上座率最高的10 部影片之一,获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1986年,章以武先后写出电影文学剧本《爱的结构》、轻喜剧《三姐妹》,以朴素自然富有“广味”的语言、清新的格调,展示广州市井风俗,在香港演出时获得好评。1987年,章以武完成电视剧作《风流大学生》、《紫荆花大酒店的小姐们》,1988年创作反映广州乡镇企业发展中年轻人的心态和追求的电视剧本《葵妹·蔗妹·荔枝妹》。
1987年,邝建人深入到中国大酒店,写出以公关小姐的事业、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公关小姐》,后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播映后受到广泛关注。1990 年,许雁创作的话剧 《哦,女人们》获广州市迎接建国40 周年文学创作优秀奖;张欣创作的电视剧《白栅栏》获荣誉奖。
1990年,姚柱林、杨澄壁、欧伟雄、钱昌石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 《商界》,是新时期以来从正面直接地表现中国商品经济活动的影片。它以广州市为背景,展现公司之间、个人私情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种种矛盾和竞争,反映不同所有制的公司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不同人物,在当今中国商品经济浪潮的巨大冲击下的兴衰成败,播映后受到广泛关注。
1976 ~ 1990年,州市文联专业及业余剧作家创作剧本78 个,其中获奖有:粤剧 14个、京剧 1个、话剧34 个、电影 11个、电视10 个、木偶剧 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