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戏剧文学创作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由于广州是粤剧之乡,到近代粤剧已成为一种大型地方剧种,创作丰富多彩,成为广州剧作极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本世纪初从外国引进的话剧,在广州兴起得比较早,20 年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学生剧社兴起,话剧有较大发展,从抗日战争爆发到解放战争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同时,自50年代以来电影、电视的日益流行普及,使戏剧文学创作的体裁、形式更加多样,广州的剧作家为戏剧艺术及影视艺术提供了不少文学剧本,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清代的梁廷柟是戏曲作家和戏曲评论家,著有《断缘梦》、《江梅梦》、《昙花梦》、《圆香梦》等剧本及《藤花亭曲话》。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认为他是岭南历代戏曲家最有成就者之一。
民国29年麦啸霞著的《广东戏剧史略》,列举了明清以来较有影响的粤剧作家有:明清剧作家 11人,现代剧作家64 人,艺人兼编剧11 人,其中大部分是广州人或在广州从事创作演出活动的剧作家。清末至当代人,较知名的现代剧作家有邝新华、梁垣三、陈少白、黄鲁逸、罗剑虹、麦啸霞、卢有容、刘震秋、江枫、梁金堂、李少芸、徐若呆、陈天纵、冯志芬、冯显洲、曾三多、马师曾、薛觉先、廖侠怀、陈卓莹、陈冠卿、靓少佳等,有影响的代表剧作有《苏武牧羊》、《龟山起祸》、《自由花》、《盲公问米》、《天女散花》、《连环计》、《斗气姑爷》、《白刃红娘》、《心声泪影》、《姑缘嫂劫》、《燕归来》、《忠王李秀成》、《红豆相思》、《胡不归》、《王昭君》、《红玫瑰》、《火烧阿房宫》等。其中黄鲁逸创作的粤剧有10 多部,较有影响的是《火烧大沙头》(与姜魂侠、黄叔尹合作)、《虐婢报》、《贼现官身》等。梁垣三(蛇王苏)的代表作有《半日良心》、《海盗名流》等。
建国后,较有影响的粤剧作家有杨子静、莫汝城、陈自强、谭青霜、陈冠卿等。广州的话剧文学创作始于辛亥革命时期。宣统三年,陈少白等组织广州第一个白话剧团体振天声白话剧社。陈少白亲自编写提倡婚姻自由的《自由花》、抨击赌徒勾结清朝官吏为非作歹的《赌世界》等话剧。这些剧本用广州方言写成,演出时采用广州话和软布景,观众耳目一新,称赞为“情文佳绝”、“空前之作”,是为广东白话配景剧之滥觞。
从“五四”运动爆发到1927 年大革命失败时期,革命者都积极利用白话剧来宣传革 命道理。剧作家侯曜创作的《山河泪》,写朝鲜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压迫的英勇斗争,演出后反映极为强烈。民国13 年,李之龙组织血花剧团,创作了不少进步剧本。现保存下来的,有写鸦片战争故事的《此恨何时灭》,写义和团的《国魂归来》,写革命东征的《革命军来了》等。这一时期的话剧创作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是广州现代话剧创作的萌生时期。
民国 17年 12月,欧阳予倩来广州,次年 2月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戏剧》杂志和《戏剧》周刊,宣传戏剧改革的主张,介绍外国进步的戏剧理论,推动中国戏剧改革运动。他写了《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等许多论文,批评“为艺术而艺术”的错误理论,强调戏剧要注重现实,反映社会,提出“我们很迫切的要求能直接表现人生的戏剧”。他在广州三年中创作的剧本有《车夫之家》、《小英姑娘》、《买卖》、《杨贵妃》、《荆轲》、《屏风后》、《刘三妹》、《白姑娘》、《同住三家人》、《不要忘了》等,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民国26 年8 月8 日,广东省戏剧协会成立,出版会刊《抗日戏剧》,创作并演出了许多独幕剧、街头剧、活报剧。有过较大影响的是大型历史剧《黄花岗》,由夏衍、阮其、罗海沙、周钢鸣、楼兆揭、蔡碧青集体创作,写清末的广州起义经过,刻画了黄兴、喻培伦、林觉民、方声洞等革命者形象,人物众多,情节动人,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是抗战初期话剧创作的重要成就。民国 27年秋前,夏衍在广州创作《一年间》、《赎罪》、《娼妇》 3个话剧,描写抗战中小人物的遭遇及其思想转变,加强了话剧的现实性。
民国 27年10月,广州沦陷后,广州剧人纷纷到韶关及东江游击区等地,反映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军民抗敌士气。如何芷执笔的《北粤丰碑》和陈卓猷执笔的《胜利的反攻》,真实地反映了民国 28年在粤北两次抗击日军进犯的战斗,演出时震撼南国,成为史诗式的战歌。欧阳山执笔的《敌人》,描写广州陷落之前,在抗敌部队里的两个士兵大敌当前忘却私仇,共同抗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