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广州戏剧创作(二)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6-01-05
  • 浏览数:

在解放战争时期,由韦丘执笔、集体创作的大型歌剧《为谁当兵》,由两广纵队文工团演出,由于真实地写出蒋军被俘士兵成长为革命战士的思想转变过程,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华南文工团的创作也较活跃,主要剧作有曾炜的广东方言秧歌剧《赏功牌》,写解放军战士在前线英勇作战,立了战功,赏功牌送到后方家属时的欢乐和自豪情景。

广州解放后,戏剧创作有较大的发展。1950 ~ 1956年间出现一个兴旺时期,在60 年代初也曾有较大的发展,中间经过两次曲折,到 80年代逐步走向繁荣。

在粤剧方面,1950  年,华南文联组织编写了40 部新粤剧,如《愁龙苦凤两翻身》、《九件衣》、《白毛女》、《血泪仇》、《李新玉》、《木头夫婿》等,为民主革命服务。1950 10月《华南文艺》发表了马师曾、杨子静、陈卓莹根据陈残云的电影剧本《珠江泪》改编的同名粤剧剧本,开创了粤剧现代创作的新路。同时,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工作,使剧作适应了新时代观众的要求。著名粤剧作家徐若呆(1908 ~ 1952)编写的剧目有200多部223  本,其中从1950 8月至1952 4 月创作的剧目有近百部。但戏剧创作曾因受批判而有所影响。60 年代初期,粤剧出现影响较大的现代剧《山乡风云》,但“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批判。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广州市戏剧创作逐步复苏,大都以革命历史题材 表现广东省的重大革命斗争生活。1978年,陈残云、黄宁婴、望江南合写的剧本《粤海忠魂》,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粤剧也有反映珠江纵队革命斗争的大型粤剧《智擒十虎》(1977年)。80 年代陈自强的《三脱状元袍》,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举办的全国优秀剧本奖,还被几省移植演出。袁衍丽的《吴起与公主》,风格清新,有现代意识,被列入全国优秀剧目。还有秦中英编的《昭君公主》等剧作。

广州地区话剧、电影剧本创作比较活跃。从 50年代开始便创作了话剧《平凡的创造》、《新局长到来之前》、《出路》。 60年代初有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赵寰创作的《南海长城》,还有于逢的小说《金沙洲》改编的话剧《珠江风雷》;电影剧本有《董存瑞》、《椰林曲》、《羊城暗哨》、《南海潮》、《香飘四季》、《故乡情》等。此外,木偶剧优秀剧作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0年参加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获银质奖章),还有《芙蓉仙子》、《张羽煮海》等。

“文化大革命”后反映广州大革命斗争题材的大型话剧有《羊城曙光》(1978年)、反映周恩来革命斗争生活的《东征》(1979 年)等。其中《羊城曙光》被列为建国30 周年献礼演出剧目。

上一篇: 广州戏剧创作(三) 下一篇: 广州小说创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