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承明清血脉,有狭邪、言情、劝善惩恶一类旧小说。 世纪 19末2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吴趼人使谴责小说成为思想文化启蒙的重要手段,以谴责官场和纠弹风俗为两大主题,对广州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报刊日渐增多、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广州小说创作也逐步发展起来。
清同治年间,说书家四会人邵彬儒在广州、佛山等地讲劝世文,哄动一时。同治九年(1870),他署名情陵纪棠氏的《俗话倾谈》广东坊刊本行世,几年间出了4 集,并有文言小说《吉祥花》、《谏果回甘》刊本问世,写来十分通俗,但文笔与技巧都不高,内容多谈因果报应,总不离劝善惩恶、与人为善、和气致祥。同治十三年,有清无名氏撰《瓦岗寨》5 卷20 回,广东坊刊小本行世。光绪二十六年(1900 ),题顽叟订定、笑翁撰述的《羊石园演义》7回,由广州东华报馆排印小型本,写咸丰七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事。同年,《商务日报》创办,其时言论受清政府控制,该报时将新闻事实用小说文体写出来,为当时各报刊登小说之先导。光绪三十三年,《中外小说林》旬刊、《广东戒烟新小说》周刊创刊,内容以小说为主,用粤语写作,有进步色彩。宣统三年(1911),有无名氏著的《广州乱事记》10回,写黄花岗起义事,为事变失败后赞扬党人之作。
著名小说家吴趼人(1866 ~ 1910),名沃尧,又号“我佛山人”,有茧叟、检尘子、抽丝主人等 10余个笔名。南海县人。从1903 ~ 1910年,他写小说、寓言30余种,比较著名的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命奇冤》、《痛史》、《新石头记》、《近十年之怪现状》、《俏皮话》等。他的小说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敢于抨击清官府媚外卖国,揭露官场腐败,暴露社会道德沦丧,反对封建迷信,有的作品则反映华侨的生活和斗争,或借古鉴今,或正面描绘作者所追求的理想,能够广阔地描绘近代社会的各个侧面,不同程度地接触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斗争,以针砭社会著称于世。他的小说文字浅白,生动流畅,富于讽刺性和幽默感,但有些故事情节提炼不够,笔无藏锋,影响讽刺深度。1905年以后,吴趼人仍固守维新变法思想,反对民主革命,如《上海游骖录》攻击革命党,宣传厌世主义;《剖心记》则为取革命党人之心的祭奠者大唱赞歌。
小说家黄世仲(1872 ~ 1913 ),字小配,番禺大桥乡(今属广州芳村区)人,笔名禺山世次郎、黄帝嫡裔、世界一个人,是晚清革命派小说家中最富成就者,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于1905 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大量的革命实际工作,主编或参加编辑过 10多种革命报刊,创作了15 种中、长篇章回体小说。或歌颂革命英雄,宣传革命思想;或揭露改良派面目,抨击保皇党邪说;或暴露晚清官场黑暗,谴责清朝腐败政治;或以历史题材表现民主革命的主张和理论。作品有《洪秀全演义》,写太平天国革命,艺术上较为成功。还有《大马扁》、《廿载繁华梦》(又名《粤东繁华梦》)、《党人碑》、《岑春煊》、《宦海升沉录》(又名《袁世凯》)、《黄粱梦》、《宦海潮》、《陈开演义》,以及现在英国博物馆存藏的《镜中影》、尚少人道及的《广东世家传》等。其中《洪秀全演义》流传最广,以民主革命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摒弃了数十年来对太平天国的攻击污蔑,塑造了一批“为种族争、为民族死”的农民革命英雄。曾在《有所谓报》和《少年报》附张上连载,并由《中国日报》出版单行本,风行海内外,还编为剧本于舞台上演出。 1906年章太炎曾为该小说写出有声有色的序文,介绍给全国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