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多以奏议、序等形式出现。赵佗的《报文帝书》是现存岭南散文最古的篇章。宋代李昴英的《重修南海志序》至今仍有意义。明初,广州的散文作家杰出的代表是孙蕡,其《夜游栖禅寺纪事诗序》清丽流畅、形象生动。黄佐、郭棐是明代广州卓有成就的地方文献学者。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的散文也有名:屈大均的朴茂渊古,陈恭尹的深沉凝炼,梁佩兰的驯雅典重,蔚为岭南散文之大观。
晚清重视诗词,提倡小说,散文多具有文史结合的特点,与现代文学性散文观念有所区别。一般取其叙事真实、文笔简练而有一定文学性的看作散文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历史文献价值,而且具有文学价值。如《林则徐诗文选注》收入的林则徐在粤期间折、片、序、稿、书函21 篇,是鸦片战争期间的珍贵史料。道光二十年(1840 )写的《密陈以重赏鼓励定海民众诛灭敌军片》记叙定海被英军攻占情况,表现了敌忾同仇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作品较近似叙事纪实的报告文学或夹叙夹议的杂文。
道光咸丰年间,广州的散文名家有梁廷柟、谭莹、汪瑔等。梁廷柟著述宏丰,于史学尤胜,著有《南越丛书》、《南汉丛书》、《海国四说》、《夷氛闻记》、《粤海关志》、《海防汇览》等。《夷氛闻记》写道光二十九年广州人民反抗侵略军的反入城斗争,记叙真实动人。《广东军务记》记三元里抗英战况较详,特别是记黄婆洞战役为其他史料未见。其作品叙事简明,情深义愤,议论鞭辟入里,情理与文采并茂。谭莹著有《乐志堂文集》、《清史列传》等,颇有时名。汪瑔的《随山馆丛稿》亦有名于时,小品尤有意味。还有,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亦可算是条缕清晰、文思畅达的散文。
此外,《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中录李德庵、李凤翎父子所作的《夷艘入寇记》,记叙三元里抗英斗争,且议论警策。林福祥撰的《平海心筹》,作者是平海营管带,亲身参加抗英斗争,为中国记载三元里抗英斗争最先出版的文献。番禺黄埔人梁松年的《英夷入粤纪略》,记三元里之役,并详述辛丑广州府在学宪署开考文童试,文童“不考余汉奸试”,使知府余保纯终被解任的经过,描写逼真生动、情理交融。
近代散文作家陈澧,番禺人,著作存目 121种之多。《东塾集》卷三《荔枝话别图序》生动地描写了荔枝湾湖光水色及亭台楼阁的优美景色;卷二《菊坡精舍记》详述该舍创立经过及教学情况。其学生廖廷相将1867 ~ 1881 年陈澧学生所作文章选集成书,题名《菊坡精舍集》20卷,流布于世,大都是记述广州的文物、古迹、风俗的散文之作,是研究广州历史的一部有价值的书。
以诗著称的张维屏,也著有《听松庐文钞》、《松轩随笔》、《桂游日记》2卷、《花甲闲谈》16 卷,其中有不少散文佳作。
梁启超在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创作上都有作品,以散文成就最高。他创制的“新文体”(也称“新民体”)开一代散文风气,素为文学史家重视。代表作《少年中国说》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