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广州诗歌五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11-17
  • 浏览数:

建国后,广州诗歌创作有新的发展。诗人们力求在古典诗词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形式,对建立岭南诗派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在1962 ~ 1966年间,形成了老中青诗 人群,创作上出现了第一个活跃时期,受到全国的关注。除知名诗人张永枚、韩笑、柯原、韦丘的诗作《雪白的哈达》、《南海花园》、《花儿朵朵开》、《红花集》之外,李士非的《向秀丽》、杜桐的《甘工鸟》、关振东的《五岭笙歌》也相继出版。沈仁康、章明、欧阳翎、梵阳、谭日超等发表了许多富于岭南特色的诗作。1959年,当时任广州市长的朱光发表系列词作《广州好》50 首,赞美南国山河,讴歌广州人民,至今仍为广州人民所传唱。这一时期诗人面向现实,反映时代风貌,表现祖国山川自然景色、岭南民情风俗,抒发羊城人民豪放的激情,语言朴实明快,情景交融,意境清新,发扬刚健雄直的岭南诗风。

“文化大革命”期间诗人备受迫害,百花凋零。中后期报刊上也曾刊登烙下“左”的印记的诗作。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文艺逐步复苏,《作品》、《广州文艺》都设诗歌栏目刊登诗作。

80年代初,广州不少传统诗词爱好者常作诗词以抒发感情,三五好友间常相互切磋,渐渐自发性组织起诗社,较早出现的有荔苑诗社、羊城诗社、海幢诗社等,参加者多为老一辈的诗词爱好者,旨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诗词艺术。1983年,省、市一批老诗人、老干部为开展诗学交流、繁荣诗作,组织广州诗社,欧初为社长,黄施民、王起、杨奎章、陈芦荻、刘逸生为副社长,创办《诗词》报,总编辑赖春泉。该报刊登传统诗词,并与海外诗词爱好者交流,推动了传统诗词艺术的更新和发展。知名诗人还有吴三立、潘佛章、李汝伦、张采庵、徐续、朱帆、刘斯奋、陈永正等。1980 ~ 1988年,刘逸生主编的 《中国历代诗人选集》40种,在广州、香港、台湾三地联合出版,影响颇大。在新诗方面,1985年由暨南大学主办出版《华夏诗报》,社长张德昌,主编野曼、西彤、向明,还出版《华夏诗丛》,摄制音像带。《华夏诗报》不仅成为广东诗人活动的中心,而且联系了全国以及海外的诗人,促进海内外诗艺交流,为广州以及岭南诗歌发展作出贡献。野曼自1938年起参加文坛活动,曾在重庆《诗垦地》发表长诗《积雪期》,并出版诗集《短笛》。

80年代以来,除出版杨石(杨应彬)、黄雨、李汝伦等的诗集外,还有野曼的诗集《南国诗集》、《爱的潜流》、《迷你情思》、《花的诱惑》,徐启文的抒情诗集《七彩蝶》、《情眸》、抒情叙事长诗《望河台》、《油城歌》(原名《壮志歌》),关振东的《流霞》、《游心集》。朱光天与数人在1977年出版诗合集《如火如风》后,先后出版了抒情诗集《爱的化石》、《痴痴一段情》等。关振东写诗追求平易率真,清新隽永;写景力求诗中有画,画中有境;抒情恪守坦率真诚;语言浅近清新,少用典故涩语。其《游心集》所收诗287 首(其中词34首),体现了诗人独特的风格。徐启文短歌长吟有浓厚的“粤味”,挚热、明快、晓畅而又有一定的哲理深度和气魄力度。他的《生命的秋天》、《绿色的苦恋》、《水晶》是其短诗的精品;长诗《望河台》、《油城歌》讴歌社会主义创业精神和现代化建设,反映了深刻变革的社会内容,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民歌风味浓郁。诗人于最是一位多产作家,在80年代中后期平均每年在全国报刊发表100多首诗歌,出版了《边防之音》、《露水晶晶的岁月》、《飘泊的诗魂》、《沾满夜露的恋歌》、《滑动的音符》等5部诗集。他的诗 语言朴实、节奏明快、富有铿锵匀称的音乐韵律。他的抒情短诗《海珠桥上的哨兵》曾被编入广州地区中学语文课本。歌词作家郑南在全国及省、市获奖的歌词有200 余首,其中 《太阳地球你和我》、《我和班长》、《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请到天涯海角来》,经谱曲在全国广泛传唱。蔡衍棻写的曲艺联唱作品《精忠谱》获市红棉奖一等奖、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曲艺作品创作奖,并获广东省鲁迅文学奖。

80 年代以来,广州市属诗人出版诗集35 部,获奖诗歌38 篇、诗集 1部。近10 多年来,广州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诗作,呈现兴旺的态势。

上一篇: 广州诗歌四 下一篇: 广州散文创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