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广州诗歌四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11-10
  • 浏览数:

30 年代初,在中国诗歌会的影响下,广州诗坛现实主义的诗风得到发扬。 1933年夏成立中国诗歌会广州分会,负责分会工作的温流于1936年冬主编《今日诗歌》。他的诗集《我们的堡》、《最后的吼声》,主要描写了下层人民的悲苦生活,歌唱抗日救亡的爱国精神。蒲风赞扬他“是一个已有相当造就的新现实主义者”。在蒲风和温流的影响下,广州诗歌敢于反映现实,歌唱战斗,初步出现了现实主义新诗的主流。一批青年诗人如陈芦荻、黄宁婴、陈残云、雷石榆、李育中、楼栖、鸥外鸥等,都以不同题材、形式和风格的诗篇,使广州诗坛日渐活跃起来。

另一部分诗人在白色恐怖的逆流中,躲在自己寂寞而狭小的天地中,追求诗的艺术美,低吟个人感伤和悲怆的歌。他们认为诗歌是个人内心世界的表现,重视象征与意象,语言新奇怪僻,甚至朦胧晦涩。如林英强的诗集《蝙蝠屋》、陈江帆的诗集《南国风》就表现了对诗歌爱雕琢、求奥秘的倾向,加入了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潮。还有白鸥,他的诗表现对爱情的追求和幻灭。如《爱的末日》、《仰望》、《中秋夜》等诗,创作倾向近于当时盛行的新月派。1932 ~ 1934年间,广州有一批新诗人,为丰富新诗的表现力而模仿 现代派诗,并成为一时风尚,但后在抗日浪潮冲击下,也逐步汇集到抗日救亡的诗潮中去了。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当天,广州诗坛社的青年诗人黄宁婴、陈芦荻、 陈残云、黄鲁等,编印了《诗坛》的“保卫卢沟桥”诗号外,到街上散发。他们还和木刻家黄新波、赖少其、梁永泰一起,编印《抗日诗画》,搞街头诗画展览。当时街头诗、传诗、标语诗、抒情小诗等通俗作品大量出现。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北平、上海、汉口相继沦陷,诗人蒲风、林林、雷石榆、征军、蒋锡金南来,使广州诗歌运动有了新的发展。在蒲风的倡仪下,广州诗坛社改名为中国诗坛社,成员共有100 多人,其中不少是全 国知名诗人,出版诗集 20多种。

蒲风,梅县人,1932  年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1934 ~ 1936年先后出版的诗集有《茫茫夜》、《六月流火》、《钢铁的歌唱》、《摇篮歌》。19378月到广州,主编《广州诗坛》( 11月改名《中国诗坛》)。后又出版了5 本诗集。《抗日三部曲》写他在战地生活的真切感受;长篇叙事诗《可怜虫》是1937  年叙事诗“仅有的硕果”;讽刺诗集《黑暗的角落》不仅对日军的侵略野心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而且对抗战中出现的各种丑事进行了无情的鞭挞;《真理的光辉》收集了寄给友人的 30首明信片诗;《儿童赤卫队》载有 31首儿童诗,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儿童诗歌集。

黄宁婴,台山县人,1924年移居广州。1938年出版诗集《九月的太阳》,标志着他摆脱唯美主义的束缚,对抗战发出昂奋的歌唱。广州被日军侵占后黄去了香港、桂林,出版了诗集《荔枝红》和抒情叙事长诗《溃退》。《溃退》抒写1944年春夏之间,湘桂大撤退 的惨剧。全诗35 章,加上序诗共 2300行,句式自由,节奏鲜明,易于吟唱,是中国诗坛写长诗的大胆尝试和实践。

陈芦荻,南海县人。193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桑野》,表现人民的痛苦和民族灾难。1939 年出版的《驰驱集》,里面收集了3 部抒情长诗:《中华民族解放的史诗》、《我高歌着新生的中国》、《我们要创造世界第一的乐园》以及一批短篇。到桂林后写的诗集有《远讯》。他的诗重客观景象的描绘,又善于融情入景,意象新颖,音韵婉转,有热情豪放的诗风。

雷石榆,台山县人,是抗战时期有影响的诗人。赴日留学时,参加“左联”东京分盟活动。1937年到广州,参加中国诗坛社,和蒲风主编《中国诗坛》。他有诗集《沙漠之歌》、《1937.7.7 ~ 1938.1.1 》、《新生的中国》、《小蛮牛》。他强调诗歌要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诗人要与人民群众结合,提倡诗歌大众化,发扬誓死抗敌的民族精神。他的长篇朗诵诗《华南,我们保卫你!》,表现了抗战初期同仇敌忾的激情,发出誓死抗敌的怒吼,19381 6 日在广州电台朗诵,气势磅礴,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这一时期,广州较有名的诗人还有陈残云、李育中、楼栖、何芷、黄鲁、零零等。

陈残云,广州郊区人, 年出版的《铁蹄下的歌手》 1938 ,以朴厚凝重的特色,强烈的抒情性热情呼唤抗战。蒲风认为“残云走着的是新浪漫主义道路”。抗战一开始,他在粤北军中写了《烽火下的抒情诗》,以雄壮的画面,表现祖国奋起抗战的伟大形象。李育中,新会县人,30年代初开始在《今日诗歌》、《红豆》发表诗作,如《都市的五月》、《青春短歌》等,后结集为《凯旋的拱门》。楼栖,梅县人。他的长篇叙事诗《鸳鸯子》,以爱情为线索,描写南方农民翻身解放的斗争,乡土气息浓烈,是民歌体长诗创作的尝试和突破。何芷,番禺人,从事抗日救亡话剧和诗歌运动,尤其长于写歌词。如《全国总动员》、《大众的歌手》、《民族解放的战歌》等,当时曾广为流传。他的歌词节奏感强,明快刚健,燃烧着炽热的民族感情,成为动员全民抗战的号角。1940年创作了《良口烽烟曲》,描述他亲历抗击日军的两次粤北之战,表现了军民同仇敌忾、顽强拼搏的战斗情景。当时由黄友棣作曲,在广东、广西、湖南演出,后来出版了单行本。黄鲁,有诗集《红河》。抗战以后,他着力抒发华南人民的抗敌激情,如《我们戴上钢盔》表现了“誓以马革裹尸还”的大无畏精神。零零,原名郑树荣,1938年出版《时代进行曲》、《大家唱》、《自由的歌唱》和《抗战山歌》4本诗集,还与胡笳鸣合编歌曲集《妇女进行曲》。

抗战爆发之后,以中国诗坛社及《中国诗坛》刊物为核心,广州诗人与外地回粤诗人紧密结合,形成中国诗坛诗派,自觉以新诗当作武器,服务于民族解放运动,使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发展。广州被日军侵占后,诗人分赴桂林、韶关、香港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58 月广州光复后纷纷返回羊城,次年5 4 日、 6 5日国民党当局制造反人民、反民主的事件,摧残进步文化,进步诗人多撤向香港,广州诗坛便显得沉寂了。

上一篇: 广州诗歌三 下一篇: 广州诗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