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运动揭开广州现代文学的序幕,最早崛起而取得成就的是新诗。1918年10月, 《广东省会学生联合会月报》创刊号发表《暴风歌》《演讲队员出发欢送歌》、《雪里行军》等6首实验性的新诗。接着《南风》、《劳动与妇女》、《光明》等刊物,纷纷发表白话诗。从1918 ~ 1929年,这些刊物发表白话新诗300 多首。最早的作者有朱执信、杨匏安。他们写诗是为了传播新思想,唤起人们起来斗争。“五四”之后,岭南文坛较早崛起在全国有影响的诗人有梁宗岱、黄药眠等人。梁宗岱,新会人,13岁就读广州培正中学。从1921 年开始,就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发表诗歌,到1923年他去法国留学为止,创作了200 多首新诗,当时就被称为才华横溢的南国诗人。后他与刘思慕等组织了文学研究会广州分会,在《越华报》上出版《文学旬刊》。1924年12月,他在上海出版的诗集《晚祷》,是岭南的第一本新诗集。他的诗多用联想、隐喻手法,用象征来表达内心的微妙世界,委婉含蓄,开拓新意境,探索新形式。有些诗作如《白莲》、《散后》、《失望》,又都充满感伤情调,是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之一。20年代留学法国后回广州的梅县人李金发,是最早把法国象征派介绍到中国的诗人,其诗幽深曲隐、含蓄朦胧,被称为“诗怪”,代表作有《弃妇》等。黄药眠,梅县人,1921年到广州就读广东高师,3月在《劳动妇女》发表《黄花岗》,以通俗易懂的口语、自由的句式、鲜明的节奏,质朴自然地抒发革命情感,是中国现代早期的革命诗歌之一。1927 年“四一二”事变后,他逃亡上海。 次年继《潮城之夜》之后出版的第二部诗集《黄花岗上》,收入1925 ~ 1926 年在广州所写的诗作。最能代表其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是1924 年写的《黄花岗的秋风暴雨》,全诗技巧纯熟,有较强烈的时代精神,是广州新诗的一个突破,也是20年代中国新诗的优秀之作。冯乃超,南海县人,出生于日本横滨, 8岁回乡读私塾,1911年到日本继续求学,接触马列主义及西方著作,同时与创造社作家有密切交往,他热爱文学,是创造社后期重要诗人。他深受辛亥革命慷慨悲歌的志士壮举、“五四”运动狂飙突进的革命精神的深刻影响,艺术上吸取西方象征派方法,也受浪漫主义熏陶。1926年辑成出版的诗集《红纱灯》,是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交融之作,既“吸收异国的熏香”,又注重民族色彩。如《酒歌》、《红纱灯》、《我的短诗》、《南海法》等都富于浪漫抒情色彩,抒发了异国游子怀乡恋国的深情。
1926年 1月,张太雷等在广州创办《犁头》周刊,设《农民俱乐部》专栏,刊登各地优秀的民间歌谣,有的还插画,对革命歌谣的兴盛起了推动作用。
1928 ~ 1937年7月,广州现代诗坛进入第二个10年,出现了思想、艺术倾向不同的潮流和派别,取得了新的突破。大革命失败之后,一部分青年诗人满怀悲愤,写下许多为革命呐喊的诗篇。1927年2月,应聘到中山大学法学院任教授的浙江人何思敬,写了不少政治抒情诗。如《无题》,把惨遭反动派迫害而到处流亡的革命者,比喻为一只“伤得鲜血淋漓”的杜鹃,揭露反动派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潮州人洪灵菲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发表了长诗《在货车上》,真实地描写了广州起义革命者遭到反动派残酷镇压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