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学求益社初名广东医学求益社,成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6月,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中医学术团体。
19世纪末,在广州已开始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中医药的出路已成为中医界不少人关心和探索的问题,于是他们自发组织中医学术团体。光绪三十二年(1906)6月,在黎棣初、李佩臣、罗擎硕、罗熙如、何子云等11人的发动下,广东医学求益社正式成立,其宗旨是“振兴世界医学,保存中医国粹”。成立初期,该社社址设于南海县横江墟,后迁至广州市仙湖罗明恕堂(即罗熙如医馆)。宣统元年(1909)初,迁至西关(今荔湾区)十二甫中约,改名为广州医学求益社,并于是年3月6日举行开幕仪式。宣统元年(1909)3月9日,广东提学司沈曾桐批准立案。社内附设有赠医局及阅医书所。
广州医学求益社的社长、副社长等领导人选,由社员投票选举。根据社规,不拘何处人士,如愿服从社规,并有社员(或商学界人士)1人介绍,正绅1人担保(后免去此项),均可随时加入该社为社员。该社共有5期成员,累计社员有354人。社员以青年中医为主,也有曾出洋留学甚至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的西医和当时广东公医学堂的肄业生,开国内中、西医同时参加一个医学团体、共同探讨中医学术之先河。经费来自社员的入社基金及捐款,实行财政公开,定期向社员公布收支情况。主要活动自始至终均以举办“联课”为主,以文会友;“联课”就是社员按该社所出的题目,撰写文章(称为“课卷”)送交该社,由阅卷人评阅和评定名次。每年除正月、十二月外,均每月一次(称为“一会”)。每次前五名的论文,于年底汇编成《课本》印行。从成立开始至1912年12月底止,广州医学求益社共举行58次“联课”,印成《课本》5册。广州医学求益社的活动,对广州市以至广东省中医事业的发展有较深远的影响,一是通过“联课”活动,为广州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二是孕育了广州近代中医学校和中医医院。该社创建时曾计划开办医学堂及留医所,惜限于条件,未能实现。但原该社发起人罗熙如矢志不渝,于1912年创办了广东医学实习馆,以学堂方式培养中医人才。同时,陈月樵等也创办了广东中医教员养成所,培养中医师资。这是不同于过去传统的祖传、师传的新型的中医教育机构,也为以后广州市中医院校的创办准备了条件。
1912年末,广州医学求益社改组为广州医学卫生社,一直活动到1947年,并曾创办广东省光汉中医学校和光汉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