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的竹枝词,撰制者有两类人:一是岭南本土人士,一是外地入粤的名人。唐代皇甫松写有六首“二句体”竹枝词,其中“槟榔花发鹧鸪肥,雄飞烟瘴雌亦飞”及“木棉花尽荔枝垂,千花万花待郎归”两首,均写南方特有的风物,大概可算是岭南地区最早出现的竹枝词了。此后,南宋杨万里的《峡山寺(即今清远飞来寺)竹枝词》、明代宋征璧的《潮州竹枝词》、清代王士祯的《广州竹枝》、杭世骏的《珠江竹枝词》、李调元的《南海竹枝词》、李文藻的《广州竹枝词》、杏岑果尔敏的《广州土俗竹枝词》等,写岭南地区地方风物、男女爱情、风景名胜、生活时尚,都很能抓住特点,写出岭南的地方特色。如王士祯的“梅花已近小春开,朱槿红桃次第催。杏子枇杷都上市,玉盘三月有杨梅”,写岭南春天的花果品种繁多。“木鱼歌”,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广州方言区域的民间演唱形式。北人南来,对此种歌特有感受,岭南远离中原,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从外省入粤的人士,一过五岭,便有新鲜之感,反映在竹枝词中,就很能写出岭南的地方特色。
与外地入粤人士相比,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岭南地区的名胜古迹、山川形势、历史文化、人情风俗、虫鱼花鸟、禽兽草木、天时气候及神话传说等,有更深的了解,他们所写的竹枝词,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存史证史的价值。
岭南的竹枝词,最初只是笼统以“竹枝词”三字为名,如元末明初的王佐、明末的伍瑞隆的作品,就是如此。后来为了突出地方特点,便在“竹枝词”前冠上一个地名,成了某地竹枝词。广州地区的竹枝词,除以“岭南竹枝词”为名外,还有“广州竹枝词”、“珠江竹枝词 ”、“南海竹枝词”、“番禺竹枝词”、“羊城竹枝词”等称法。后来,竹枝词的类别越分越细,于是便出现专咏一地、一事、一物的竹枝词,如专咏广州西关八座桥的《西关八桥竹枝词》(蔡士尧),专咏七夕的《羊城七夕竹枝词》,专咏荔枝的《岭南荔枝词》(谭莹》,专咏妓馆的《羊城青楼竹枝词》《佚名),专咏捞蚬的《广州捞蚬竹枝词》(黄孝舆) ,专咏种花卖花的《花田竹枝词》(陈官)和《花渡头竹枝词》(潘有为)等。王士祯说“竹枝泛咏风土”,从这些竹枝词中,确是可见广州一带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在广州竹枝词中,常见广州的地名出现。这些地名,有的是风景名胜,如白云山、荔枝湾、白鹅潭、越王台、五层楼、蒲涧、石门等;有的是花木蔬果产地,如泮塘、庄头、花地;有的是庙宇古迹如六榕寺、大通寺、金花庙、城隍庙等.上述这些地方,有的留存至今,有的现已不存。如越王台、大通寺、金花庙等已不存,仅有故址遗迹;又如泮塘,原来盛产莲藕、慈姑、马蹄(荸荠)、菱角\茭白等物,号称“泮塘五秀”。后因城市建设不断扩展,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泮塘仅存其名,上述诸物已移往别处种植了。
在广州竹枝词中,又常见岭南的花木蔬果出现,如木棉、素馨、茉莉、荔枝、龙眼、杨桃、槟榔、莲藕等,常见词中咏及。其中素馨、茉莉、槟榔、莲藕等物,更常与爱情连在一起,情意绵绵,极饶绮思。
在岁时习俗方面,广州竹枝词也时有反映,除全国各地共有的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外,广州又特有祭祀南海神庙(俗称波罗庙)的波罗诞,拜祭金花庙的金花诞,拜祭郑仙祠的郑仙诞,等等。这三座庙宇,一在广州东郊,一在珠江南岸,一在白云山上。人们拜祭这些神庙,无非是为了祈求多
福多子和消灾免祸,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广州以食著称,素有“食在广州”的美誉。因而在竹枝词中,有关食肆和食物的内容,也时有反映。特有的美味如禾虫、禾花雀,出名的食肆在漱珠桥畔,都是可以从竹枝词中看到的。
光绪元年(1875),广州地区曾进行了一次以“羊城竹枝词”为题的征诗活动,参加者多达142人,女性作者有数人。诗共489首,后结集成书,于光绪三年由马溪吟香阁出版。全书共二卷,颇多佳构。
在谈到《羊城竹枝词》的地方特色时,有两点要特别谈一谈。一是有关吟咏“十三行”的,二是有关反映近代反帝斗争的。《羊城竹枝词》成书于光绪三年,距鸦片战争不远,故书中有此反帝的内容。
竹枝词来自民间,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写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习惯,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保存了不少方志学和民俗学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