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版画创作的再度活跃,是在黄新波等一批早期版画家到了广州以后开始的。
抗战胜利前夕,内地不少美术家辗转来到香港,于1946年秋成立了“人间画会”。该会成员包括版画、漫画、国画、油画和雕塑方面的美术家,具体工作主要由黄新波负责。画会成立以来,一直是在中国共产党香港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开展进步美术活动。1949年秋,黄新波由东江解放区到广州,参加了解放广州的接管工作,任军管会文艺处美术组长,并带领一批在香港的美术家回到广州。
50年代,黄新波走上广东美术界领导岗位,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分会(1957年改为广东分会)主席。这时,参加过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战协会、人间画会的版画家如杨讷维、蔡迪支、王立、梁永泰、陈望、林仰峥,以及1950年就从新加坡回国的汤由础等一批老前辈活跃在广州版画画坛;加上原广州的部分版画家诸如董丹东等,还有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1958年建立)、广州军区美术组等人员,人才济济,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队伍。加上版画便于普及性的宣传,受到提倡。故在20世纪50~60年代前期,广州版画画坛再度活跃起来。这一时期,不但套色版画和组画创作呈勃发之势,版画制作也不仅限于过去较为单一的木刻品种,而是扩展到石膏版、石版、麻胶版以及水印等领域,增强和丰富了版画的表现力。如黄新波在60年代的创作大部分都是麻胶版画。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建立的华南地区级别最高的美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由著名版画家胡一川任校长,新设了版画系。30年代初期就有了知名度,抗日战争以来就活跃在解放区的版画家陈铁耕被邀请到该系。该系还有教师张信让、刘其敏、赵瑞椿等,使得广州版画界实力更为雄厚的同时,还繁衍了机制。另外,1964年,原广州国画院筹备委员会正式改名为“广东画院”,院长黄新波、秘书长蔡迪支均为版画家,也为版画创作的繁荣提供了保证。
1954年8月间,广州市举行了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在各类画种中,除国画之外,要算版画所占的比例大了,可见它在当时的地位。在题材上,版画家们的创作已经从40年代以前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转移到对新中国建设和对新生活的热情歌颂中来,例如梁永泰的《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反映铁路的新建设;黄新波的《年青人》、《渔区之晨》,林仰峥的《爸爸在工作》等,都反映了人们在新的建设中对未来的向往和高涨而忘我的热情,艺术手法、技巧趋向细腻和完整。黄新波的《年青人》和梁永泰的《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堪称这个时期版画的优秀代表作。
五六十年代版画的繁荣,还体现在展览活动上,从50年代后期至1964年,广东就与北京、四川、天津、黑龙江、广西、湖北、湖南、河北等省、市举办过大型联展,由1959年起,每年搞联展一次。60年代初广州美术馆举办了“本省解放前后版画展览”,展出了40多位广东版画家的作品。此外,美协广东分会还组织过两次“中国现代版画展览”,在香港大会堂展出。这期间,先后有黄新波、杨讷维、蔡迪支等版画家个人作品选集出版。可以说这是版画活动的高潮时期。
五六十年代,又是黄新波版画创作的独立风格由探索达到日臻成熟完美的阶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面貌。他是被公认擅长于运用黑白对比的画家,以版画风格高度概括、意境深广、充满诗意的优美调子和构思新颖独特而享誉全国。
正当广州地区的版画事业在健康发展,茁壮成长之际,1964年下半年至1976年,全国由文艺界整风开始,接着是1966年起为期10年的“文化大革命”,广东文化艺术界遭受了空前劫难。1968年,美协广东分会、广东画院被关闭,并入广州美术学院进行“清理阶级队伍”,包括黄新波等在内任美术界领导职务的知识分子,都被撤职审查,横遭迫害。广州的版画创作同其他绘画活动一样停滞不前,气息奄奄。
70年代初,随着“文化大革命”气氛的有所“和缓”,版画创作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产生了一些具一定水平的作品,如《农民运动讲习所》(廖宗怡)等,多数的作品虽然在造型能力和写实技巧方面更成熟了,但内容上却受当时“政治观念”所束缚,说教宣传色彩很浓,艺术生命力不强。惟有1974年黄新波创作的《怒向刀丛觅小诗》等一系列鲁迅诗意的作品,运用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曲折地宣泄对文化专制的愤怒,艺术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976年10月,以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倒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广州美术创作逐步复苏。版画创作除木刻、铜版、石版、石膏版、胶版外,还出现丝网等新品种,并呈现多版种共同发展,全面开花的可喜局面。老一辈的版画家黄新波、杨讷维等以新的激情投入创作 ,黄新波的《春华长艳》、杨讷维的《长空雁叫霜晨月》获得1978年全省版画优秀作品一等奖。此外,充满活力、才气的新一代版画家也不断涌现。广州美术学院青年女教师郑爽创作的《绣球花》先后在1982年获法国巴黎文艺沙龙展览金质奖章和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银牌奖,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的许钦松,已经以《个个都是铁肩膀》(创作于1972年)夺得1978年全省版画优秀作品二等奖。接着,1984年,他又以《踩波曲》在日本横滨获得第六回日中交流美术展览优秀奖,1989年和1990年,他又分别以《潮的失落》夺得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牌奖,以《心迹》获得第十届全国版画展览铜牌奖,展示了广州地区版画界新一代的雄厚潜质和实力。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绘画界,1980年1月23日,“花地版画研究会”在广州美术学院崛起,这是广州建国以来诞生的第一个群众性的版画艺术团体。该会由美院师生、校友30人组成,实际上集学院出身的中青年“版画精英”为一体的一个颇具实力的团体,它的成员的名声传播全国以及国外,其中,郑爽、许钦松等不但在全国美展有夺得银牌的佳绩,还在国外负有声誉。会长张信让、郑爽、赵瑞椿、邓耀明、陈卫东、吴武彬、张波、李全民、盛檬、关小蕾等一批会员在1987年“阿尔及尔——世界文化荟萃”活动中,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造型艺术集体特别奖(金牌)奖。
从50年代后期起,版画组画的创作大多出自广州美术学院,80年代初也不例外。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中获银牌奖的组画《华夏之歌》、在1987年“阿尔及尔——世界文化荟萃 ”活动中得奖的组画《丝绸之路》,都出自“花地版画研究会”中郑爽等一群美院教师之手 ,这时期题材之广阔已经是80年代以前的版画所不能比拟的了。
1988年,广州画院高级美术师中国铜版画、石版画、网版画研究会秘书长赵瑞椿的名字,还被载入了英国欧洲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名人录》。这一年,早期积极投身新兴版画运动的老将胡一川、赖少其,在日本举行的“日中艺术交流中心活动”中,因对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有突出贡献,而被授予“贡献金奖”。
可以说,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版画活动的第二次活跃时期。80年代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对外的逐步开放,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不断上升,加上国外艺术市场的需求和国内艺术市场的兴起,相当一部分画家从商品和市场的角度对绘画作品有了新的认识,绘画作品不再是单一的一种政治宣传品,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也是人们用来美化、欣赏、收藏的商品。作为绘制费时费力,市场需要不大的版画则开始受到冷落, 有不少版画家只是将它作为兼事的画种,而开辟诸如国画、油画等市场需求大的画种,更有 一些版画家完全放弃了版画。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版画种类增多(比如丝网版画),然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版画活动和创作的数量却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