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是继海上画派之后崛起影响最大的一个中国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它是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与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
岭南绘画艺术萌芽较早。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图画;青铜时代的珠海宝镜湾摩崖石刻画,不仅规模较大,构图也已非常复杂。但是,从传统中国画意义上讲,岭南画派这一艺术形式仍然起步很晚,并且还是在中原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明清两代,岭南画坛名家辈出,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比及近代,西洋画法传进中国,岭南画家首开中西结合之风,“岭南画派”独步天下。19世纪中叶,即岭南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画家居巢、居廉时期。“二居”兼容工笔画和没骨画法,同时,创造性地发挥了“撞水”、“撞粉”的表现力。用这种技巧来描绘岭南风物,以写生来确立自己的风格。“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是岭南画派公认的先驱者。20世纪20年代,“岭南三杰”开始从事融合中西绘画的试验工作,画出了不少“新国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关山月、黎雄才通过西北、南洋写生,奠定了他们在山水画领域的地位;黄少强在这一时期接连举行了他的“国难展览”、“抗战画展”以及“战地归来展”等,有力地弘扬了岭南“新派”画家“艺术救国”的精神。
此外,20世纪20—30年代,在广州地区还出现了一个以宣扬传统画学、维护国画学统的绘画团体——广东国画研究会。它成立于1925年,前身为1923年创建的“癸亥合作昼社”、其固体活动于1937年终止。该会前后经历近15年时间、参与的画家数百人,成为这一时期广东地区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美术社团。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广州,并在香港、东莞创立分会,其流风遗韵一直绵延至今。在其十余年的艺术活动中,他们编纂美术书刊、举办展览会、创立国画图书馆、创办美术学校、热心公益活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美术体系,成为了广州近现代美术的一个典范。该会的代表画家如潘至中、潘达微等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他们堪称画坛之楷模、后学之津梁。
解放后,岭南画派发展至鼎盛时期。黎雄才、关山月等都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都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黎雄才以山水画见长。他与关山月等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合作完成了100多幅作品,每幅作品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体现了大师谐和默契、心照神交的深厚友情。关山月禀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艺术主张。他所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是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典范。
1959年初,关山月和南京国画大师傅抱石接受了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的任务。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这件事,他对两位画家说,应该把创作这幅画看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并决定作画地点选在故宫中。关老与傅老认真研究了几天,画出了小稿。他们按周总理的意见:整个画面要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周总理看了画稿以后,指示说,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
巨幅山水国画完成创作的第三天,周总理陪伴毛主席来到故宫的创作厅。毛主席刚走到门口时,两位画家急忙迎出去,与毛主席握手,表示欢迎。周总理分别向毛主席介绍他们的名字。待傅抱石向毛主席介绍国画创作的意图后,关山月上前指着红太阳,补充说明其象征意义,又接着说:“今天特敬请毛主席您老人家来挥毫落款。”毛主席高兴地挥毫题上“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具有十七帖体又是毛主席自己风格的行草大字。之后,这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大山水画,就一直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正厅之上。后来,《江山如此多娇》还被印成了老百姓家中的年画。1979年,关山月又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了大幅国画《春到南粤》……。
今天,广州地区一批年轻画家,基于现实使命感,打出了“后岭南画派”的旗号,力图在精神层次上,重建与本来意义上的岭南画派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