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天空小说”与讲古、说书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04-27
  • 浏览数:

过去从事说书的称“说书人”,广州叫“讲古佬”。外地的说书人都有话本依据,像唐代的“韩擒虎话本”,宋代的“辗玉观音”之类。昔日茶楼酒肆,或市井乡间,都有这种活动。广州的“讲古”,向来没有文字话本,只凭记忆演绎。传说是由明人的江南说书大师柳敬亭,在跟随左良玉将军征战时,播下说书种子。清末,广州东较场,有一位失意文人,在当地盖了一个寮子,以讲古为业,人称“先生连”,以燃点一炷香来计算时间收费。从此,这行业便传开了,逐渐从广州城内外,传播到佛山以及珠江三角洲各乡镇。一些失意文人,或口齿伶俐的破落子弟,就以此为业,盖搭竹木结构的“讲古寮”,讲述一些历史演义小说与民间传闻掌故等,以此维持生活。他们因没有社会地位,被目为“下九流”,收入微薄,任人施舍。

民国以后,除乡镇还存有讲古寮外,广州不少下级茶楼,都增设“讲古”节目,受到群众欢迎。一般是按茶客开茶数字收入,提成给说书人二至三成。后来,广播事业兴起,个别水平较高的讲古佬,被聘到播音台,主持讲古节目;如陈干臣、何觉非等,所讲的都是古典文学小说,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封神演义》等。

抗战胜利后,广州的公私营电台有如雨后春笋,多达十数家。除公营的省市电台仍由陈干臣、何觉非两人继续主持讲古节目外,一些私营电台为了吸引听众,争取生意(广告收入),遂出奇制胜,花样百出,讲古节目中,遂有所谓“天空小说”出现。其中以李我所讲的社会言情小说最受欢迎。李我出生于破落门第,从事过多种职业,对现实社会的冷暖人生深有体会,加以口齿伶俐,声情并茂,演绎得亲切动听,深受听众欢迎。处女作《雪影寒梅》,是以粤剧剧情作故事题材的言情小说,播出后,立即轰动一时,吸引了广大听众,被誉为“天空小说家”。随后播讲的《梵宫春色》、《梦断残宵》、《孽海痴魂》等,都受到省内外县市以至港澳地区粤语听众的欢迎。到解放前夕播出的《欲焰》(萧月白),更是轰动一时,每到中午12时,即由他主持节目的时间,广州附近大小城镇以及港澳地区听众,同时收听,其轰动情形,可谓盛况空前。李本人仅有中等文化程度,所讲小说的内容情节,不少是由他那大学出身的太太加以推敲、润饰,收事半功倍之效。不久,他在太太帮助下,将播讲小说加以整理,出版单行本,从而李名成利就,声誉日隆。到解放前夕,应聘到香港“丽的呼声”电台,主持讲古节目。在播讲《鬼屋》的情节中,因涉及记者问题而引起香港新闻记者的不满,但李为人乖巧,在“山雨欲来”中,立即礼请有关人士做和事佬,在酒家摆了十多席“和头酒”,才得以了事。李本人从此也学乖了,很快加入了“记者公会”,有了护身符,事业也更加顺利,多半作品都被搬上银幕,拍成电影,还改编成粤剧。李名成利就,面团团做富家翁了。

当时,还有一个叫邓寄尘的,以专讲滑稽故事为主。为了制造噱头,故作口吃,以致不少中 小学生模仿他,但此举影响不佳,受到社会非议。此外,广州市播音台,还聘请粤剧和电影界的两栖著名丑生林坤山,专责讲述欧美名著,如《鲁滨逊飘流记》、《十五小豪杰》、《金银岛》、《泰西50轶事》等(林卒业于香港皇仁书院,英文造诣颇深),深受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

解放后,除了陈干臣、何觉非等前辈外,还先后出现了胡千里、侯佩玉、廖华轩、翟奇达、凌基、吴超辉等比较突出的说书艺人。他们都各有特色,拥有一定听众。在党和政府关怀领导下,说书得到重视,推陈出新,成为民间文艺的一朵小花,并成立了“广州说书学会”,会员多达40余人。学会发挥轻骑作用,经常组织会员到电台、工厂、农村、学校、矿山、街道、部队、医院以及文娱场所演出,活跃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还培养了一批业余“故事员 ”。但到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学会被强行解散,艺人们被迫转业,其中较负盛名的,不少被扣上帽子,甚至迫害致死。拨乱反正后,说书学会得到恢复,由廖华轩任会长。艺人们加倍努力,积极发掘整理传统优秀节目,组织专场的轮回演出,还编写了广州的地方掌故、民间传说等。

进入八九十年代,省、市电台增辟“小说连播”节目,延聘广播剧与话剧演员主持,如张悦楷的《杨家将》、《三国演义》,林兆明的《西游记》,还有海外流行的新派武侠小说等。结合戏剧艺术,将故事人物的言行活动,内心世界描述得淋漓尽致,庄谐并蓄,更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尤其难得的是,广州的讲古行当,几百年来,都只靠记忆演绎,向无话本依据。今天,说书艺人已整理出一大批故事脚本,除了认真编写好“粤语话本”外,还进行录音供参考和存史,这将是一笔珍贵的艺术遗产。

上一篇: 《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问世 下一篇: 融汇中西的岭南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