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研究
广州市乡镇企业改革开放30年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5-15
  • 浏览数:

  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纠正了过去某些偏差,向全党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全国上下迅速掀起改革开放的热潮。为了早日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央要 “社队企业有个大发展”。国务院于1979年和1981年相继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关于社队企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若干规定》(试行草案),鼓励农村大力发展种养业、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各种服务行业。国务院还具体规定:国家支援人民公社的投资之一半以上用于扶持穷队办企业;农业银行发放一定的低息贷款;分别社队的不同情况实行低税和免税政策等。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人民提出的号召、要求和发展社队企业的方针、政策,也是对人民要求改革、开放最大的鼓励与支持,也是乡镇企业得以顺利发展最有力的保护和促进。

  社队企业的诞生和艰辛起步

  广州市与全省同步,于1959年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时,兴办了一些工厂和农场,后来公社改为三级所有时,部分大队和少数生产队又陆续兴办了一些林场和猪场等,于是社队企业从此诞生。

  但社队企业生不逢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既是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工农业的产供销都被计划卡得没有一点余地,又是“左”风猖獗的“文革”期间,加上广州市区有100多万居民,每天要承担上市150万斤蔬菜的艰巨任务。市委、郊委在这种压力下,不可能像南海、顺德等县那样放手让农民大搞工副业增收甚至致富,对一些农民集体办企业也诸多限制,对从外地请来的技工和供销员说成“黑师傅”、“黑供销”而限期清退。尤其每当国民经济遇到困难或农村开展政治运动时,则首先向工副业开刀。由于经常折腾,社队企业起伏无常,曲折前进,发展非常缓慢。1978年底全市只有6745个社队企业,21万多人员,营业收入4.25亿元,不如一个佛山市或东莞县。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展

  198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林渔牧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明确规定:今后对社(乡)队(村)集体举办的企业,部分社员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均统称为“乡镇企业”。并且指出“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还制订一些加强企业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促使乡镇企业开创新局面。

  这里要补述一下,早在1979年底,社办企业的体制开始进行改革的情况。因为人民公社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实行“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体制,公社和所有厂场企业均实行统一核算、统负盈亏、统一分配的制度,吃“大锅饭”,拿“大拉平”工资,干“一窝蜂”的活,严重挫伤社员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盈利多的企业员工怨气更大,说是“生蛤拖死蛤,迟早把生蛤拖死”。

  针对上述情况,广州对全市各公社首先推行“八改”。(1)改全社统一核算、统负盈亏、统一分配为各个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2)改企业干部委任制为聘用制;(3)改固定员工为合同工和临时工;(4)改工人的固定工资为计件工资;(5)改单一按劳分配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与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相结合;(6)实行干部承包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制,并与厂长(经理)任期目标相结合;(7)改单一集体所有制为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相结合;(8)改单一自营企业的模式为外引内联多形式经营。其主要目的使干部员工明确责权利三者关系,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齐心合力把企业办好。

  由于乡镇企业的开放改革比国营企业早三、四年,改革后的机制又较国营企业的机制主动和灵活,因而夺得了市场的先机,适应了香港、澳门中小企商人投资量不大,工程上马要快,成本开支低的要求,因而陆续引进了一批又一批的“三来一补”的加工业,使乡镇企业既引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又获得加工费,这成了“第一桶金”。

  异军突起  成就辉煌

  1986~1995年这十年间,是广州市乡镇企业高速度发展的时期。全市乡镇企业的营业收入、总产值、利税总额、净利润等主要指标,每年平均递增率都高达30%以上。尤其是“八五”期间,营业收入、总产值、工业产值的年平均递增率更分别高达50.83%、51.11%和61.54%的超高速发展,可以说是广州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下列的几项数字,特别令人难忘:(1)据不完全统计,乡镇企业已安排1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在农民的集体收入中,有6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发放的工资和企业利润的分配;(3)在全市的工业总产值中,乡镇工业产值已占45%以上;(4)广州市属各县级市每年国、地两税的收入总额中,有80%是乡镇企业缴纳的;(5)乡镇企业还以大量资金支援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事实证明,乡镇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导;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推动力量;是促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一支生力军;她为我国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的长远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转制前后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家对金融、税收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主要是收缩了银根,全部取消了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平衡了各种企业的税率。从而使乡镇企业的税负加重,利润减少;更为重要的是银行、信用社把过去的信用贷款改为实物抵押,乡镇企业因体制所限,厂场用地占85%以上未能办理确权登记,不能用于抵押,故实际贷款额大大低于指标,并逐年下降,从1995年的13.2亿元降到1998年的1.84亿元,降幅为86.1%;再加上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外商投资减少,1998年与1999年比,引进外资减少了58.6%。我市乡镇企业结构:自有资金约占25~30%,外资和银行信用贷款约占70%。所以引进外资和银行贷款的剧减,致使全市乡镇企业固定投资额逐年下降,1995年为53.08亿元,1999年减少到20亿元,降幅达到62.3%。出现了“投资饥饿症”,不仅发展基金严重短缺,连日常资金运转也深感为难。而且此时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房市场,不少商品滞销积压,亏损和关停企业比往年成倍增加。

  基层干部吃了苦头,认识到由镇、村投资办竞争性的企业,负债重、风险大,还是政企分开好,镇政府把资金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让民间办赢利性的企业。于是,在1997年下半年开始了以改革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乡镇企业转制和转型,直到1998年下半年才基本完成。

  据统计:1999年全市原有镇村办的乡镇企业4934家,已转制的企业4220家,占85.53%,其中,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211家,占5%;转制为股份合作企业或其他合资、合作企业463家,占10.97%;实行抵押承包2366家,占56.07%;实行租赁经营608家,占14.88%;出售、转让146家,占3.46%;关、停、并企业406家,占9.62%。番禺区万鼎集团公司借壳上市,实现了乡镇企业股票上市的零的突破。

  镇、村办企业转制后,镇级企业实现了镇、企分开,理顺了产权关系,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建立、健全了产权制度,增强了企业的动力和活力,调整了产业和产品的结构,提升了科技水平。1998、1999、2000这三年,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2%、18.2%和10.4%;总产值(不变价)分别增长19.7%、19.3%和11.3%;纯利润分别增长11.8%、9.8%和10.8%。开始步入了持续、稳健增长的道路。

  新世纪广州乡镇企业迈新步

  步入新世纪以来,广州乡镇企业不断增多,生产业务有较大发展,企业制度日益健全,企业的科技、管理、文化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稳健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确立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认识到保持较快发展的速度是必要的,而确保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更为重要,这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石。因而扭转了过去急功近利的思想,在节能、减耗、安全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整体经济的运转良好的业绩。从总产值、营业总收入、出口交货额三项衡量总体规模的指标完成情况看来,除个别年份、个别指标有所减少外,均获得连年持续增长,大多数年份是以两位数增长的,其中,与1978年可比的只有营业收入一项,1978年全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只有4.25亿,而2000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660.93亿,增长了398.8倍。再看增加值、利润净额实缴税金的增长情况,按同比则逐年增长,其中以实交税金的增幅更大,但从每年的绝对数看来,因近几年经贸委在统计口径中有几项不计算在内(例如领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的个体户全部不统计在内),所以绝对数大为减少,影响了其可比性。但从全市总体看来,可以说广州的乡镇企业已经走上了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这是非常可喜的。

  二、认清广州乡镇工业在广州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着重抓好乡镇工业的发展与提升。广州工业的布局是一个主体(国营工业)两个支柱(乡镇工业和街道工业)。广州乡镇工业的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而在广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中,乡镇工业又占了94%以上(2007年广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590亿元,而其中工业总产值一项就占了1498亿元,其他各行各业总产值只有112亿元)。由此可见,乡镇工业的发展真是举足轻重,不可忽略。我统计了最近4年广州乡镇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0%,他们充分发挥了大企业的名牌产品、高新技术设备,和企业诚信的作用,推动了业务的开拓和促销。如石井水泥公司的名牌石井水泥,年产量从5000吨发展到280万吨,连续6年产销额达到100%,2007年总产值达到8.2亿元。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引进高级科技人员运用高新技术生产名牌钢管,远销中东、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地区),2007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利税9532万元,预计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

  三、合理调整企业和产业布局,发挥企业和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企业减耗增收。乡镇企业的布局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最早是就地办厂,遍及大多数乡村,可说是“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第二阶段是逐步迁移到城、镇边缘、或镇村办的工业小区,以利于产供销;第三个阶段是近几年,不仅考虑企业的集中,而且连带产业的集中也一起规划和整合,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工业园、区或专业生产基地,如花都区狮岭镇的皮具、新华镇的珠宝、花山镇的汽配、增城市的汽车产业基地、明珠工艺园、高科技工艺园……这次整合效果更好。因为企业聚集、产业聚集都会形成规模,上了规模,就有规模效应,工地施工、运输费用、耗油用料用电都能节省开支,而且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污水的统一处理等等,大大有利于企业的节支增收,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鼓励外向型企业到国外办厂(公司),有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的管理干部,经常到国外联系客户、推销产品,熟识当地市场情况和运作,发现商机,把业务积极扩展到国外,并获得初步成功。例如广州千里达公司是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自行车产品于一体的民营企业。虽然国内产品的70%以上已销往欧洲,但为了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在国外设立了整车厂,不但享受了欧盟对企业的优惠政策,而且规避了贸易壁垒,2004年又与俄罗斯一家公司合作设厂,当年的销售额近70万辆,2005年又与一家公司合作在欧盟地区开设了大型自行车厂。

  总而言之,乡镇企业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举,是在计划体制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中诞生的,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蓬勃发展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村工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就地或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阵地。乡镇企业还培育和造就出一批乡镇企业家及大量经过培训并在实践中掌握技能的青年。深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广州市的乡镇企业将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出更新更大的辉煌。

上一篇: 对外开放从这里开始 下一篇: 霍英东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