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港澳同胞、海外华侨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之中,有一位领军人物,他就是家喻户晓的霍英东。这位集实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和国家领导人于一身的赤子,以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率先参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建桥修路、兴建宾馆、扶贫助学、发展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等,我们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南沙开发,更彰显他的远见卓识、赤子情怀。今天虽然霍英东已经辞世,但他的英名与事业却永远地留在了中国人民心中,留在了中华大地上。他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我们不会忘记。
率先投身改革开放 为港澳商人做示范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破天荒的重大决策令人振奋,但一开始时,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毕竟,习惯的势力是可怕的,许多人还未能从“文革”等政治运动的阴影走出来,怀疑担心在所难免。而一直矢志报国的商界巨子霍英东却能敏锐地把握住这个时刻,毅然率先回到祖国,投身改革开放事业。1979年初,霍英东先生就来到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中山,在原野中选址,投资建设了中山温泉宾馆,成为最早回国投资的港商。中山温泉宾馆是全国第一家与外商合作建设的项目,无先例可循,所以霍英东先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是“文革”结束后不久,国内仍是计划经济一统天下。因此,中山温泉宾馆的建设只能走出一条新路。上至建筑材料,下至宾馆的床上用品、餐具,再到部分餐饮材料,必须依靠进口。还有宾馆的管理等,也与过去的不同。这样一来,新旧观念、习惯必然产生激烈的斗争碰撞。霍英东顶住非议,坚持将市场经济的理念引进,“带头改革物价,改革管理制度……”①1980年12月28日,中山温泉宾馆开业。时任省委副书记、中共广州市委书记的杨尚昆亲临主持了开业仪式。省长刘田夫以及梁灵光、梁威林等领导人出席。杨尚昆把中山温泉誉为“改革开放之光”。
紧接着,霍英东一步跨进广州,参与投资建设白天鹅宾馆。当时随着国门打开,许多华侨、港澳同胞与外国人来到中国,但高级宾馆奇缺,国家决定先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建八大宾馆。香港的八大财团都想进入。但是,仍有人担心政策会变,抱着观望的态度。霍英东则在与国家旅游局局长卢绪章、广州市副市长林西等接触后,就坚定地参与了投资并率先提出搞“三个自行”,即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这在当年全国的宾馆建设中是破天荒的,独一无二的。他是想通过这座宾馆的建设,给国人一个信心,给世界一个信息:我们能行,中国人能行。但这样做要花很多心思,多做很多工作,多冒很多风险。然而,为了国家的进步发展,霍英东做了。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国内兴建现代化的宾馆,当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我本人来说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①“我曾考虑采取捐赠方式,给国家赠送几百间房就算了,这样做易于被人接受,自己也可减除忧虑。但我觉得这不符合党中央订下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利于将经济搞活,只好下定决心,硬着头皮进行探索,碰到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②1983年2月,白天鹅宾馆建成开业,霍英东又主张四门打开,欢迎普通老百姓入内参观。他的想法得到省、市的同意和支持。这种做法在全国也是第一。他是想通过这样,让普通群众看看什么是高级宾馆,看看新鲜事物,看看改革开放的成果。“体会一下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新的创造,增强每个中国人对自己和国家前途的信心。”③结果那天热闹非凡,光是卫生间的手纸就用去四百多卷,群众涌进去挤掉的鞋子也捡了几箩筐。邓小平先生先后参观并下榻在中山温泉宾馆与广州白天鹅宾馆,他说的“不走回头路”“白天鹅好!”让霍英东深受鼓舞,也一直铭记在心。而霍英东带头参与改革开放事业,也为广大港澳同胞,海外华人作出示范。在他的引领下,许多有实力的港商也开始回到国内,参与各种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一大特点。由于极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国民经济增长缓慢。“文化大革命”更使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的温饱还未解决,基础设施更无法提到议事日程。广东又是一个水网交错的省份,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资金缺乏的困扰,过河只能靠渡船,费时费力,人们出行十分不便。改革开放开始后,人多了,车多了,道路坑坑洼洼,过渡等上个把小时也是家常便饭,行路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直接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果坐等国家投资,要解决行路难的问题还不知道要等上多长时间。如果不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就无法吸引外资进入,无法做到货畅其流,搞活经济,现代化建设也就无从说起。要吸引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打开一个缺口。1980年,广东省与港澳商人进行了引进资金的谈判,要建设四座大桥,解决从广州到珠海的交通问题,配合经济特区的建设。其中,柯正平、霍英东与何贤、何鸿燊参与了谈判,最后投资建起了广州至珠海的四座大桥(即三洪奇、细滘、沙口和容奇大桥),还扩宽了中山的公路。接下来,他又参与建设洛溪大桥、沙湾大桥、大石大桥。正是在以霍英东为首的一大批港澳同胞的积极参与下,广东的路桥建设发展很快,“路通财通”,观念上突破,各地都自己动手建桥建路,为广东的经济率先起飞起到了促进作用,霍英东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的前十年霍英东参与投资建设的多为基础设施,这无疑为南沙的开发打下了一个十分坚实的基础。其实,霍英东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打通珠三角两岸,立足广州,连结香港,整合大珠三角的发展,为粤港两地和华南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动力。
毅然投资开发南沙 整合大珠三角发展
南沙,霍英东家乡番禺东南边一块靠海的土地,由荒坡、石塘、滩涂组成。当年乱石横卧,野草丛生,人迹罕至,台风频袭。年复一年,无人问津,被称为番禺的“锅底”(地势很低)和“西伯利亚”(荒芜、贫脊)。霍英东独具慧眼,发现了南沙的价值所在。首先,从地理位置看,南沙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位于珠江干流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三面环海,河海结合。循水路南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循陆路北距广州52公里,至深圳60公里,至珠海75公里,处于穗、港、澳金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广深、广珠高速公路的交汇点,是沟通广州、香港、澳门的桥梁,如果以南沙为中心划一个圈,那么60公里半径范围内即包含了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中山、江门、斗门、珠海、东莞、深圳等珠三角的重要城市。如此独特的区位优势使霍英东认识到,南沙最有条件建成中心城市。他知道,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都市都是河海结合地,如伦敦、纽约,所以,开发南沙,霍英东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香港是世界金融、航运及贸易中心,改革开放后,祖国大陆与香港形成了唇齿相依的关系。时至今天,这种关系也没有改变,别的地方不能替代,南沙开发后,可以与香港形成良性互动。
其次,霍英东原来做海运,抗美援朝时,运过物资,支持祖国。霍英东也做过沙石,到过番禺、沙涌一带,也到过东莞虎门买石。最初想与东莞、番禺做石的生意,因为南沙一带有几十个石场。他的经历使他对海运有较深认识。1979年,霍英东曾与国家旅游局局长卢绪章坐船去到伶仃洋视察,意在寻求开发旅游的地方。看过之后,南沙就一直成为霍英东魂牵梦绕的地方。但那时他还没有把握,于是,将南沙开发称为自己的一个梦。为了实现这个梦,霍英东在参与了内地多项开发之后,最后下定决心,开发南沙。霍英东知道,由于南沙是等待开发的处女地,一切都从零开始,故需要投入巨资,甚至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但他认为:要做就做前人未做的事,要做就要做好,如果人人都可以做,那就没有特别意义了。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霍英东的爱国爱乡情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开发南沙,霍英东的设想是,搞22平方公里,不占用耕地,不要国家投资,也不需要特殊政策,要将南沙建成美丽的滨海城市,搞旅游,搞休闲度假,开发高科技产品,吸引英、法、美、日的大公司进驻,依托南沙港将产品运往各地。总之,就是要以自己的力量,回报国家,希望中国强大起来。为了实现这个梦,霍英东成立了基金会,全权管理。他不惜充当开荒牛,不惜投下巨资,甚至不惜忍辱负重……
为实现自己的南沙梦,霍英东与原来的番禺县(后来才成为广州的一个区)签定协议,办好一切手续,然后注入巨资进行开发。他知道祖国人多地少,所以开发南沙未占用一亩耕地。在建设基础设施(包括码头、道路等)的同时,霍英东又出重金聘请世界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对南沙开发进行科学论证,最后做出科学的、完善的总体长远规划。规划显示,以虎门大桥为界,北边是港口货运区;南边是商贸、高科技、教育、文化和住宅区。目前货运区已建成长达3公里的海岸线,这里的水深7~15米;靠北的港湾水深更达23米,是珠江流域最佳的航道及天然港池,该区的货运业务已告成熟。南边商贸、科技、文化及环境美化的建设亦形态初具,可以看出新城市的轮廓。在这个商贸高科技区,环境优美,山海一色,通过建设营造文化气息,将形成一个适宜于研究高科技、商业贸易及居住的优雅胜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半页,南沙开发得到李鹏总理的批准成为经济开发区,面积9.9平方公里。然而,要将一片荒无人烟的乱石滩涂变成美丽的花园城市谈何容易。面对种种困难,霍英东没有动摇。尽管他身兼数职,各种事务缠身,十分繁忙,但他依然坚持每周一次到南沙召开会议,了解南沙开发的情况,解决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数年时间,从未间断。南沙开发渗透了霍英东的心血。1989年6月4日,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国际间对中国的信任度急剧下降。但第二天,霍英东即决意南沙开发按计划进行,一脚踏上家乡番禺南沙的土地,坚定地去完成他为国为民奉献理想的梦。6月8日,南沙开发的重要项目——虎门轮渡码头打下第一条桩。1991年5月建成。这是中国第一座双层桥式汽车快速轮渡码头,开通后的南沙至虎门的双层汽车快速轮渡航线,航程只需要15分钟。码头建成后,汽车不用绕道广州, 使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路程平均缩短100多公里。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年已有1600多万车次经码头飞过对岸。这个码头对珠三角的整体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为番禺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数亿资金的投入,南沙港客运码头、大楼建成,南沙至香港的航线开通。为解决运营,霍英东又建起造船厂,研制起高科技的新型客船。1996年10月16日,由霍英东亲自指挥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四引擎超高速铝合金双体喷射大型客船建成下水试航。这种高速高科技的新型客船,就算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要研制都要花费国防开支,而在中国的广州,竟由霍英东独资开发,难怪前来参观的海军军官连声称赞“真不简单!不容易啊!”①南沙开发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如前所述,先后建起虎门轮渡、南沙大道,与当地政府合作修建了洛溪大桥、沙湾大桥、进港大道、番中公路、港前大道等,将原来为多重水道阻隔的南沙变为通途。同时将南沙乱石横卧、地势低洼的土地垫高,建设护岸工程,然后进行美化绿化的工作,将昔日的烂海滩,建成蒲洲国际花园、天后宫、高尔夫球场、水乡一条街等。同时,又建设了相关的商贸设施,包括南沙会议展览中心,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 德品文化中心、乐满家居中心、高尔夫球会等。再后来,又建设了資信科技园﹑南沙大酒店、南沙物流中心、新客运码头、珠江三角洲世界贸易中心大厦、香港中华商会大厦、霍英东中学,还有各种生活小区、楼盘的建设。霍英东心目中的商贸、旅游、高科技、宜居之城在开发、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渐渐变为现实。
经过南沙开发者们多年的艰辛建设,现代化的商贸港口已经成型,对周边经济效益的影响是巨大的。十多年前南沙货运、客运、工业几乎是零;2000年,仅一年的统计,通过南沙南来北往、贯穿东西的汽车流量超过1400万架次,往返香港的客流量超过83万人,东部客车运载110万人次;散货货运量33万吨、货柜12万标准箱;西部已建成的工厂125家,注册厂家已发展到200多间;更为重要的是番禺的经济发展,已与“广东四小虎”互相媲美。南沙从默默无名偏僻的乡村,逐渐为世人注目。经过20年的开发,南沙海湾新城已初具规模。这里以商贸为基础,以高科技为动力。南沙的资讯科技园几十个项目正在研发,霍英东注入的资金逾九亿港元,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要将资讯科技园发展成华南地区高科技的一个平台。今天的南沙已经旧貌变新颜,已从落后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这是亘古未有的巨变。
然而,南沙开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个中的艰辛没有亲临其境很难想象。单靠雄厚的资金远远不足以应付,自然条件的恶劣、技术上的高要求等仅仅是其中之一,最可怕的是旧体制的束缚,宗亲族群利益的习惯势力,使南沙开发步履维艰。没有霍英东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决决心,要以一己之力开发南沙,几乎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以一己之力开发南沙,唯有霍英东!
1998年霍英东曾说过:“为了配合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了香港的繁荣安定,从1987年起,我是以立足南沙,连结香港,搞活番禺,支援珠江三角洲和广东经济为宗旨,集中力量开发番禺南沙新城。”①霍英东的目的是建设一个可以作为样板的现代化的美丽的海滨新城;在南沙推进他的一套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有助于改革开放的试验,推动大珠三角的整体发展。通过支援改革开放以寻求实现现代化之路的一个整体试验基地。而且,他早就说过,南沙的开发他只会投入,而不带走一分钱。霍英东在澳门娱乐有限公司拥有27%的股份,当时是应何鸿燊要求而投入的。赢利后达百亿元,全部捐献出来,组成基金会,用于澳门及内地的建设。霍英东基金会所有投资的利润,一半用于发展文化事业,一半再投资于内地的建设。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襟怀坦白,无私无畏,这就是霍英东!
为科教文体卫捐资 造福桑梓
霍英东投资改革开放事业,为的是祖国的强盛。除了上述他投资参与旅游宾馆、基础设施和开发南沙外,投资教育事业也是他的壮举之一。立国之本,教育为先,1984年,霍英东曾经说:“发展教育事业是百年大计。早年,知名爱国人士陈嘉庚积极办学,培养人才,我就很敬仰。但是,当时自己没有条件那样做。现在,似可以说是站得住脚了,应该为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尽一点力。”②霍英东为了振兴教育,在20年间,不遗余力,奔走呼号,鼎力运筹,先后多次拨出巨款,设立各种全国性与地区性的教育基金和奖学金,支持建设现代化水平的教学楼、图书馆、科研中心和学生体育训练基地等等,直接组织、策划、操办多种具体的培训、研讨和交流访问活动,资助教师外出深造,奖励成绩突出者等等,可谓功德无量,有口皆碑。1982年,霍英东与李兆基等人发起建立以育己树人为宗旨的培华教育基金会,为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20多年来,培华基金会在全国各地组织了大量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已有了上万名各级干部得到培训,以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之急需。截止2004年,培华基金会连续17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管理人才。对西部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85年霍英东捐资100万美元设立出国留学奖学金,旨在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国门,学成回国服务。同年,又向英国共和协会捐款购买校舍并建立中文教育基金,鼓励海外华裔学习中文。1986年4月,霍英东捐赠一亿港元,支持国家教委成立霍英东基金会,并设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资助和奖励全国高等院校的优秀青年教师,研究奖每人从5000至20000美元,教学奖每人从1000至5000美元。当年国内城镇居民年均收入仅为828元人民币,青年教师能得到这么高的奖励,的确是莫大的鼓舞。1988年,霍英东基金会又先后捐赠560多万港元帮助建立广州教育基金;捐赠2000万港元建立番禺教育基金会。2003年开始,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又设立“优选资助课题”,由符合申请条件的青年教师公开申报,每项课题资助2万美元左右。截至2004年,基金会共资助了2148名青年教师,累计金额1522.958万美元,已成为最受我国高等教育界瞩目和赞誉的奖项之一。
除了捐资振兴教育科技外,霍英东对体育的捐赠也十分慷慨。他对多难的祖国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要振兴中国,民族必须有强健的体魄。他曾经这样说:“强国必须强身,我希望中国成为体育强国,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强人。”③为了实现他的强国梦,霍英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想方设法排除种种阻力,全力推动恢复中国在国际体坛中合法地位的工作。到1984年10月,霍英东为祖国体育健儿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而振奋、激动,宣布捐赠一亿港元设立体育基金会,每年基金的收益全部用来发展体育运动。此后,霍英东体育基金会对推动和发展祖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多年来,已是累计投入4亿港元。因此,无论是在北京的亚运会或南国边陲的县城体育中心,又或是大学的校园里;从国际奥委会到美国的春田大学、从香港的东升愉园体育会、亚太体育服务公司到家乡的体育运动场,都留下了霍英东捐赠的印记。霍英东体育基金会共在内地与港澳建设了20多个现代化水平的各种体育运动基地、中心、场馆和设施培养体育人才。他所赞助的体育运动种类繁多,从他喜爱的足球到排球、高尔夫球、游泳、跳水、武术、象棋等等。作为国际足联的执委、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委员,他又为中国申奥成功竭尽全力。当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后,他马上又认捐两亿港币支持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他为体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的确令人难以忘怀。
霍英东先生对社会福利事业、卫生事业也贡献巨大。走在广州的街头,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英东心脏中心、心血管病中心、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英东门诊大楼、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的门诊大楼——英东楼、广州重症监护医学中心会映入眼帘,这是霍英东对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有力支持的体现。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震惊世界,霍英东基金会马上捐赠2000万港币,支持广东防治SARS,又捐赠1500万港币给香港大学支持抗非典研究工作,这为抗击SARS送来了及时雨。此外,对老年事业、残疾人事业等,霍英东也有不少捐赠。
还有一项霍英东奖金,是为鼓励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区为文化、文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士而设立的,诞生于1997年。1998年5月和11月以及2001年的5月和12月分别颁发了两届。每届分中国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这两届受到奖励的有两岸三地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教育家等,一时传为佳话。
积极扶持山区脱贫 建设红三角经济圈
当广州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经济建设得到飞跃发展的时候,霍英东又把眼光投向粤北山区,投向欠发达地区,积极扶持山区脱贫。他认为:“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理想,最后要在山区才能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最后希望在山区。广东的情况也一样。”①1992年,霍英东捐资1000万港币,投资1000万港币兴建翁源县竹坪水电站,希望在山区办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带动山区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水电站建成。1996年霍英东又出资在韶关举办第一届“英东杯”,支持粤北山区文体教育人才的培养,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文化体育活动。霍英东还亲赴粤北,参加韶关市中小学的足球、篮球、声乐、器乐、舞蹈五项“英东杯”文体比赛。还组织推动粤北的文学创作。1997年,霍英东基金会顾问何铭思将霍英东赠予的一亿元港币注册了一个“铭源基金会”,用这笔钱资助贫困山区办学。2000年,霍英东提出“红三角经济圈”的构想,即以广州南沙为中心,辐射到粤北的韶关、河源、江西的赣州、湖南郴州等欠发达地区。开发这些地方,帮助老区人民脱贫,可以告慰已经长眠在那里的革命先烈,霍英东认为:希望在山区。将红三角建设起来,让山区人民也走向富裕安康。目前,铭源基金会已经在红三角(韶关﹑赣州﹑郴州) 建成小学33所、中学10所,大学2所,资金超过1.5亿元。看到穷孩子们都背上书包上学,明亮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霍英东感到很欣慰,很满足。2003年,“英东杯”文体竞赛扩展到红三角地区,先后在江西与湖南举办了两届,气氛热烈,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在霍英东策划下,又相继在南沙、赣州、韶关、郴州举办了经贸交流活动。他说:南沙是梦,红三角也是梦,希望好梦全部慢慢变为现实。
在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之中,霍英东并不是最富有的,但却是最慷慨的一位。改革开放三十年,霍英东为祖国先后出资达约150亿元,希望帮助曾经多难的祖国繁荣富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参加内地的经济建设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教育事业有酒店旅游,有交通运输,有建筑工程,有港口建设,有工商管理人才培训,有医疗卫生,有体育和文化事业,所有项目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希望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有利于改革开放。”②综上所述,霍英东在参与改革开放这项伟大事业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带头投资的示范作用;引进市场经济的理念、大胆参与改革的实践;建设旅游宾馆时提出的“三自方针”;率先开发南沙的壮举;提出建设红三角经济圈的构想,还有他为恢复中国在世界体育组织的合法地位的努力、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的努力等等,无不让人感受到他付出的不仅仅是巨额资金,还有他那颗金子般的心。国家主席杨尚昆在1994年就曾亲笔题辞,称赞“霍英东先生是一位率先支持改革开放事业的爱国者。”③今天中国国力的增强,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有霍英东等一大批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功劳。而霍英东炽热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超越常人的远见卓识、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与赞颂。
① 邓小平说:“不走回头路”。见霍英东《改革开放二十年我的参与》第20页,霍英东基金会1998年出版。
① 《从白天鹅宾馆看国家的改革、开放、搞活政策》(1987.2.7)第21页。见霍英东《改革开放二十年我的参与》、霍英东基金会1998年出版。
② 同上,第22页。
③ 同上,第26页。
① 吕雷《霍英东:情系南沙》见《南方日报》2006.11.05
① 《南沙东部海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报告》第8页,霍英东基金会2006年出版。
② 《霍英东基金会二十年》第22页,霍英东基金会2004年出版。
③ 《霍英东基金会二十年》第63页,霍英东基金会2004年出版。
① 《霍英东基金会二十年》第34页,霍英东基金会2004年出版。
② 《南沙东部海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报告》第9页,霍英东基金会2006年出版。
③见霍英东《改革开放二十年我的参与》第6页、霍英东基金会199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