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研究
广州历次党代会与广州工业化进程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5-14
  • 浏览数:

  建国后,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广州现代工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在60多年的历程中,广州党组织在不同历史时期召开的代表大会,都提出了工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以及相应的方针、政策,它决定了广州现代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也见证了广州工业化道路越走越宽广的过程。本文系统地介绍建国后广州历次党代会在探索广州工业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包括其中的一些失误和挫折,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广州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发展和富强的历史真谛。

  一、建国后历次党代会及其工业化决策

  在1949年9月全国解放前夕,共产党领导人对新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作出了规定,鉴于经济落后和工业基础薄弱,“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后,党中央又提出,目前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一五”时期我国的主要战略目标,一方面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是在实行工业化方面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

  根据全国的总任务,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广州市委和市政府提出了把广州从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从商业城市变为工业城市的构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焕发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形成了一股建设新社会的巨大力量,成为发展生产、建设新广州的强大推动力。50年代中期,广州顺利完成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各项改造任务,并开始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适应这样的形势,1956年6月11~23日,中共广州市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提出:将广州市发展为一个以轻工业为主,而交通运输和商业仍有一定比重的社会主义工业生产城市。 大会讨论通过的《广州市发展国民经济七年规划》也提出:到1962年,基本上实现地方工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发挥原有工业设备的生产潜力,建设一批新的工厂。从此,广州工业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1950年代后期,在 “大跃进”的大背景主导下,1959年3月27日~4月6日,广州市委召开了广州第二次党代会,大会的主题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把广州建设成为华南工业基地而奋斗”。 大会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广州的总任务是:“把广州从一个一般的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为华南的工业基地,以达到基本上能够装备地方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负担起广东省以及华南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任务,成为华南的工业基地。” 广州工业的发展目标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跨越,即从工业生产城市变为华南的工业基地,在工业结构上,更偏重于发展重工业。

  1971年2月5日~12日,中共广州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工作报告提出了到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1975年),工业总产值比1970年增加一倍多,生铁、钢、钢材增加两到三倍,机床、汽车、拖拉机分别增长几倍的目标任务。报告还提出,要大力发展钢铁、机械、化工原料、煤炭为重点的基础工业,加速发展稀有金属和电子工业,继续发展轻纺和医药工业。 这是特殊的历史时期,重工业建设和战备成为优先考虑的因素。

  1981年9月10日,中共广州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工作报告改变了过去偏重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对未来广州提出了新的目标:“把广州市建设成为全省和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一个繁荣、文明、安定、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此后到20世纪末,广州召开了第五次党代会(1986年12月11~17日)、第六次党代会(1991年12月18~24日)和第七次党代会(1996年12月19~25日)。这几次党代会提出要优化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工业内部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工业逐步形成技术先进、行业门类优势突出,具有“高、快、省、轻”(即以中高档技术和产品为主,新产品开发、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快,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少,以轻型的产业结构为主)的特点,出口创汇能力强,以综合消费品生产为主的生产体系,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新世纪以来,广州召开了第八次党代会(2002年12月26~30日)和第九次党代大(2006年12月25——29日)。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提高工业化水平 。第九次党代会对工业提出的新要求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发挥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作用。

  以上是不同历史时期内,历届党代会对广州工业建设制定的不同战略。可以看出,解放后60多年中,广州工业化的战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这一阶段,广州历次党代会制定的工业化战略,主要是围绕着把广州从消费城市转变为生产城市,从商业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建设华南地区的工业基地这样一个目的来考虑的。这是我们在此阶段选择的工业化战略。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符合当时现实的政治经济条件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当时全国的发展战略是相一致的。形成我们工业化战略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我国的客观形势需求。建国以来,我们就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严格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从建国初期开始,我们一直感受到战争的威胁,20世纪60年代后,中苏关系的恶化更为这种威胁添上一重阴影。实行工业化有利于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二是鉴于我们经济极端落后的状况,“我们必须实行积极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来提高我国生产力的水平。”“采取积极的工业化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这个工业化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分阶段的。在建国初期,工业化战略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它产生之后的一个时期内(主要是在“一五”计划时期),它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保障人民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使广州能够成为一个拥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大城市。到了后来,在“大跃进”时期,发展到要把广州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的重工业基地的不切实际的做法。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传统的工业化战略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加上其中的一些偏差和片面性,如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曲解为“以钢为纲”,把自力更生曲解为“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等等,便使这个战略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在实践上,一切围绕工业,以工业为中心,为重点来进行整个广州的经济建设,甚至把工业视为城市的惟一功能和惟一生产行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忽略商业、金融业、饮食服务业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象。

  第二阶段:1979——今天。这一阶段,广州历次党代会制定的工业化战略,是调整整顿——改革开放——深化改革——优化重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重新规划工业建设,成为广州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广州对工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整轻重工业的发展比例,发展在广州有传统优势和地域优势的轻工业和外向型工业,重工业逐步转向为轻纺工业和技术改造服务。同时在工业生产方面,注重扩大生产能力,提高质量,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拓展高新技术关键领域,并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广州的发展目标不再有建设工业城市或是工业基地的提法,以外经外贸为导向,以轻纺工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取代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90年代末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广州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构想。工业领域中,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就成为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后,鉴于广州是广东省发展装备制造业最有条件的城市,广州市党和政府逐渐形成了以造船、汽车、重型机械、数控机床、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发展技术装备的新思路。以此为楔机,广州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华南地区科教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力推动产业发展由工艺性产业链条集聚向价值性产业链条集聚的转变。2003年后,广州重组了汽车、钢铁、造船、石油化工、造纸等行业,使之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广州工业化进程正式步入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阶段。

  二、广州工业化进程

  建国前,广州是一个轻工业、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1949年,全市有3300多个工业企业,平均每个工厂约20人,全年工业总产值为2.97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9.8%。广州重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只有几个规模不大的金属轧延厂和机械修配厂,一个生产很不正常的水泥厂,以及产量极少的化学工业。广州解放前夕,全部歇业的工厂占44.7%,半停产的占32.4%。 可以说,广州工业是在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开始工业化进程的。

  与历届党代会提出的工业化战略相对应,广州的工业化进程也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在内容上,强调要实现工业化,乃至规定工业内部的结构。这是广州现代工业奠基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广州工业开始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新建和扩建了一批轻纺、机械、食品和药品工业企业,包括广州造船厂、广州农药厂、流溪河水电站、广东拖拉机厂、广州造纸厂、华侨糖厂、广州水泥厂、广州缝纫机厂等一批工业项目。这一时期,广州工业总产值增幅较大,其中重工业和现代工业发展较快,比重逐年提高。1952——1957年5年中重工业产值增长了3.15倍,大大高于轻工业产值1.71倍的增长水平。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5.09%提高到21.35%。同时轻工业仍是广州工业的优势,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8.65%,并以食品和纺织业为主,形成广州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广州工业建设发展较快的时期,全市扩建和新建了一批钢铁、轻纺、支农的骨干企业,增加了一批生产能力,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基本形成了广州的工业布局。同时,由于“大跃进”的影响,此时工业发展的代价也非常巨大 ,包括动员了几十万群众,投入了数以千万元的建设资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浪费以及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从1961年起,针对“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困难局面,广州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广州工业重新调整布局,重点压缩了冶金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强了工业对农业的支援。整顿了企业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终于赢得了工业经济建设的全面好转。1965年工业总产值达27.83亿元,比1962年增长57.70%。 在经历了“大跃进”带来的严重挫折之后,这是一个很快的发展速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增长速度是建立在主要生产部门、生产环节相互比例关系合理调整的基础上的。经过调整,工业生产走上了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轨道,为此后广州工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已经走上正轨的工业生产重新陷入混乱状态。这一时期,工业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效益全面下降,技术水平大大降低。除了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时,工业总产值增长12.12%,和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增长12.88%之外,其余年份分别只增长1.1%、1.8%和6.8% 。这个时期,在工业建设中还执行了“战备疏散”的方针,搞了一批“小三线”企业,并重点建设了一批重工业。十年的基建投资达8.4亿多元,其中重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1.8%。

  “文化大革命”后,广州对工业生产进行了整顿,使工业生产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滞乃至亏损倒退转为盈利发展。1977~1978年,全市工业产品产量大多数有所增加,1977、1978年工业总产值分别为72.35亿元(当年价,下同)和75.39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6.17%和4.42% 。

  到1978年,经过解放后29年的建设,广州工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1950——1978年,广州工业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12.9%,不少年份达到20%以上。 到70年代末,广州工业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轻工业比较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技术条件比较好,出口产品占一定比重的工业城市,产值从1949年的2.97亿元发展到1979年的74亿元 。

  第二阶段:1979年——今天,这是广州工业改革开放腾飞时期。内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

  20世纪 80年代是工业生产拨乱反正、重新起航的阶段。这一时期,广州工业发展速度快,总体实力大大增强,外向型工业迅速崛起,乡镇、街道工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产品开发上,家用电器、针织产品、工艺美术、塑料制品、中西成药、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等一大批产品进入了“广货”行列。1990年,广州工业总产值达到442.44亿元。随着实力的增强,广州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有所提高,在全国10大城市(含京、津、沪)中,广州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创造的利税总额居第四位。

  90年代,广州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工业经济发展高速增长,总体规模明显增大。工业企业在拓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同时,也着力改造传统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企业组建了工业大集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经济,使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日趋优化。1991——2000年,广州工业总产值以年平均20.8%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00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在全国10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工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为45.50% 。这时,广州工业拥有全国40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形成以优势企业为支柱,轻重工业并举,综合配套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工业布局,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

  新世纪以来,广州三大支柱产业(汽车、电子、石化)、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得到较大发展,逐步主导了工业经济的发展。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全市七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其中,石油化工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所占份额不断扩大,引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明显。2010年,全市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649.5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1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7.0%,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0个百分点。

  2008年,广州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5329.21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润970.2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5%。

  三、广州工业发展成就

  经过建国后60多年的建设,广州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工业走上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开创了振兴发展的新局面,谱写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新篇章,目前广州已成为华南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

  1、发展速度快,实力大大增强

  1949年,广州工业总产值只有2亿多元。由于广州地处海防前线,缺少国家投资,工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生产总值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开始,广州工业总量依次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8000亿元台阶,2008年超过12000亿元,2010年达到15329.21亿元,年均增长超千亿元,年均增速17.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3%。

  2、重工业从基本空白的状态中发展,并以较大的幅度增长,广州成为华南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1949年重工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例为10.2%。从2003年、2004年到2005年,广州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49.5%到53.4%再到60.49%,一年一个台阶。2004年是广州工业史上一个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广州的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了轻工业,实现了以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从而使广州经济的增长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步入经济增长的“长周期”。2009年广州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35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高于轻工业增速2.5个百分点。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4.7%,高于轻工业的比重29.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重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9.6%,高于轻工业的贡献率39.2个百分点,拉动工业生产增长8.5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4.8个百分点 。这表明重工业对广州市工业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大于轻工业。广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

  3、工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显著进步,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广州国际生物岛、中新知识城、南沙新区等重点区域和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建设成绩突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5670.71亿元,同比增长28.9%,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1.3个百分点 。2009年,由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参与研发设计的我国第一艘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吨位级别的30.8万吨油轮“新埔洋”号出坞,2010年9月广州汽车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传祺”正式下线,首款粤产混合动力轿车和国内直径最大的复合型盾构机下线。这一切标志着广州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高新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0年,广州市专利授权15091件,比2005年增长1.6倍,超额完成预期目标(10000件)。检测、认证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超过200个,其中国家级45个。新增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010年广州市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上一篇: 陈独秀与陈炯明关系探析 下一篇: 番禺亩产百万斤番薯试验田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