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湛江市的前身是广州湾。广州湾地处雷州半岛东北部,1898年被法国侵占,1899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租借条约,沦为法国殖民地(旧称广州湾租界)。在这样特殊的历史环境下,1935年老共产党员许乃超在广州湾赤坎创立了晨光学校。当年的“晨光”,是培育青少年一代的革命摇篮。
抗战时期,内地国民党政府积极反共防共,消极抗日,同时又有汪精卫投降派的干扰,所以当时法国人统治下的广州湾,是比较自由的,是最有利于从事抗日救亡工作的地方。晨光学校校长许乃超,掌握时机领导一群进步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抗日救亡,大力开展抗战文化。
广州湾河清中学校长廖彦冰,原晨光学校教师、共产党员,他聘请一些进步青年为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抗战救亡宣传,学校因办得有特色,深得社会各界的赞扬。
1937年,广州湾爱国人士袁学伟斥资创办《南路日报》,电台设在寸金桥,编辑部设在广州湾雷阳会馆,每日出版日报一大张,报导战争消息和地方新闻,遂溪青抗会会刊《青年阵地》也附在该报版面出版。《青年阵地》曾刊登过伟人毛泽东木刻像,及介绍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的文章,受到南路广大读者的欢迎。
由于广州湾特殊的历史地位,进步的文化活动相当活跃,除《南路日报》是强有力的抗日救国宣传阵地外,1939年12月,进步刊物《南路堡垒》半月刊在广州湾出版发行。主编陈杰,共产党员,该刊宣传抗日救亡,分析国际形势和反法西斯战争动态,抨击汉奸投降派和国民党顽固派,成为广州湾同胞了解抗战真正动态,唤起广州湾同胞的觉悟和爱国热情,积极支持内地抗战。它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抗战期间,广州湾益智中小学开展蓬勃的抗日救亡活动。广州湾爱国人士陈学森斥资创办培才中学。培中规模大,设备完善,所聘教师都是爱国的,且多有专长,如著名音乐家黄友棣就在该校担任高级音乐教师,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校园里常充满美妙的琴声和抗战的歌声。
广州沦陷后,广州湾成为我国通往海外唯一可以利用的港口,成为南路重镇和航运中心。由于抗战原因,广州湾人口急速增长,特别是香港沦陷后,各地逃往香港的难民又纷纷逃来广州湾,这样也就促进了广州湾教育文化的发展。小小的广州湾竟有中小学校十多间,各校师生又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展抗战宣传。
后来,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到了广东。抗日烽火蔓延到广州湾后,广州湾爱国人士开展了戏剧、歌咏、美术、曲艺、书画、演讲等活动,尤其是话剧活动曾盛极一时。广州湾青年和遂溪青抗会在广州湾赤坎成立“七七剧团”,先后在赤坎西营两地大戏院演出《雷雨》、《日出》等话剧。七区专员张炎率领的“自卫剧团”也来广州湾演出《重逢》、《杜丝迦》、《咆哮的河北》、《飞将军》、《泰山鸿毛》等话剧。广西学生军宣传队在赤坎演出《台儿庄之春》,张雪峰率领的香港“艺联剧团”也来广州湾演出《明末遗恨》、《日出》、《茶花女》等话剧,流亡广州湾的电影明星组织“明星剧团”,在赤坎演出《林冲》、《雷雨》、《钦差大臣》、《欲魔》等剧。后来形势紧张,日军直逼广州湾,剧团便一分为二,分赴桂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居然靠演出也熬过了三年多。这些,都是广州湾的感人的抗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