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1927年12月11日,广州的工人、农民、革命士兵和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震撼中外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称为"广州公社"。 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伟大尝试。 "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连接起来,是中国革命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的伟大开端,也是中国无产阶级从城市转入乡村,建立巩固工农联盟的胜利起点。" 叶剑英是广州起义的参与者和领导者,也是在广州起义中起决定作用的教导团、警卫团的组建者和掌握者,在广州起义中,叶剑英起了决定作用,为起义做了独特的贡献。
一、利用保密身份,为广州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的叶剑英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1军任扩编第二师师长,很受蒋介石的器重,但他放弃了高官厚禄,亲自起草发出"通电全国反蒋"电文,离开蒋系部队奔赴武汉,到当时的国民军第4军工作,张发奎是笫4军军长,后来第4军扩编为第二方面军,张发奎升任总指挥,黄琪翔任4军军长,叶剑英被任命为第4军参谋长。
当时的笫四军里有许多共产党人,政治思想比较活跃,这对叶剑英有较大影响,他看到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谭延闿等人越来越走向反动.只有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真心为广大民众谋福利,便决定加入共产党。他多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当即就肯定地说:"他的底子我知道,是好的,我们应当表示欢迎。" 而当时的国共关系正趋于恶化,继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的所谓国民党"左派"的汪精卫也日趋反共,面对中共所处的严峻形势,中共有不少人脱党了、退却了、逃跑了、甚至变节了。1927年7月上旬,经周恩来同意,中共中央批准叶剑英为中共党员,"不过,为了保密,皙时不要和其它党员发生联系。" 叶剑英勇敢坚定地投人了党的怀抱中,并秘密地潜伏在敌人的营垒中,机智勇敢地同敌人进行周旋。
当叶剑英得知汪精卫、孙科、朱培德等诱骗叶挺、贺龙上庐山"开会"以解除叶、贺兵权的消息后,不顾个人安危,于7 月 24日约叶挺、贺龙在九江甘棠湖以游湖观景为名,把这个消息秘密告诉了叶、贺。7月25日、26日,叶、贺所属部队拉向南昌,不久便发动了南昌起义,叶剑英在客观上为南昌起义创造了重要条件。
1.巧施计谋,挽救革命力量。
南昌起义爆发后,张发奎原准备遵照汪精卫的命令,火速追赶叶、贺部队,加以歼灭,在第二方面军高级干部会议上,叶剑英以第4军参谋长的身份,提出不要追赶叶、贺,直接回师广东的建议。他劝说张发奎尽早打回广东,实现总理遗训,以图重新北伐,这也是张发奎早有的计划。只因李济深坐镇广东,反对张发奎回广东,叶剑英还从容不迫地分析了战局,叶挺、贺龙已撤离南昌,正在南下广东,广东的李济深必不相容并派兵出击,广州城也就因派兵出击而造成空虚,这正是我们南下广东的最好时机。叶剑英还分析了跟着叶挺、贺龙部队追击,将造成两败俱伤,会大伤部队的实力。叶剑英的一番"宏谈",正合张发奎做"广东王"的愿望,他改变了追击叶、贺部队的计划,派部队佯装追赶一段后,即命黄琪翔代理总指挥,直接把部队拉到了广东,张发奎自己到香港去了。国民党出版的《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中记载:"叶、贺等遂东去抚州,张发奎率师追之。嗣忽分途,叶贺等由闽粤边境趋潮汕,张发奎部则改由南雄入粤。" 叶剑英使南昌起义的部队减少了追击的压力,将第4军拉回广东,为广州起义创造了条件。
2、建立、领导和保护了教导团,保留了广州起义的革命武装力量。
教导团的前身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革命师生,被汪精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又被称为"赤子赤孙"。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在武汉反共后,军阀唐生智、何键趁机炮制了洪山野外演习计划,企图消灭武汉分校全体师生,在最紧急的关头,当时刚刚加人共产党的秘密党员叶剑英,正在第二方面军第四军担任参谋长,洞悉上述阴谋后。立即向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告诉此事,劝张发奎设法解围。张发奎为了扩充实力,以便于争夺地盘,张发奎采纳了叶剑英接收武汉分校师生的建议,将武汉分校的师生改编为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在危机时刻叶剑英挽救了广州起义的主力部队。
南昌起义爆发后,张发奎害怕教导团参加暴动,当部队到达九江时便命令收缴了教导团的武器装备,当时教导团出现一片混乱的局面,许多人唯恐张发奎也仿效汪精卫"清党"。叶剑英决心要保住这支队伍,他找到团长谢膺白做工作,并利用机会找学员谈话,安定他们的情绪,当他了解到谢膺白不愿担任团长时,便"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做团长,经张发奎同意后,叶剑英就担任了团长。叶剑英还多次找张发奎做工作,最后张同意把武器装备重新发给教导团。不久,军阀朱培德又造谣攻击教导团要在南昌阴谋暴动,要求张发奎把他们解散,实行"清党"。在这最紧要时刻,叶剑英利用张发奎保存实力的心理,说服了张发奎;同时叶剑英又向朱培德作了耐心的解释,经叶剑英的据理力争,这支革命队伍才得以保住了。
3、到敌人心脏里暴动,不要在敌人的屁股上暴动。
中共"八七"会议期间,国民革命军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兼教导团团长的叶剑英,正在率领教导团南下的行军旅途中。直到会议结束,他们在行军途中也没有得到会议的任何信息,过了一段时间才听到会议决定号召武装暴动的消息。
队伍驻进万安,万安是江西省的一个小县城,在赣州市北,吉安市南,在这个水乡小镇,中共教导团的党组织就暴动问题开了一场争论会,当时党的负责人唐维、五侃予、李仁一等提出在万安就地暴动。叶剑英对此却持相反的意见,当时的叶剑英只是一名新党员,又不是委员,却提出了暂不要在这里暴动,等打到广州再暴动的建议。
他向大家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认为目前南昌起义军已经南下,又联系不上,在这里暴动会孤立无援.没有胜利的把握。而广州是北伐的策源地,我们党刚刚领导过省港大罢工,素有革命传统,群众基础既坚实又雄厚,况且广州是全国著名大城市、南方大港口、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老巢,在那里暴动成功,就似在敌人的心脏里插一把钢刀,给南京的蒋介石以沉重的打击,造成较大的政治影响。又可以同南昌起义南下的部队携起手来,内外策应,成功是很有希望的,叶剑英坚定地说:"跟在敌人屁股后面搞,意义不大,真正的革命者要到敌人心脏里去暴动!" 最后党委采纳了叶剑英的意见.放弃了在万安暴动的想法。叶剑英提出在广州暴动的主张,与当时中央和广东省委的设想是基本一致的,也是符合当时情况的,显示了叶剑英敏锐的洞察力。
二、保护和培养革命武装,造就最好的起义时机。
1927年9月底,叶剑英从南雄到达广州, 开始了广州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调虎离山",给广州起义造就最好的时机。
当时的广州盘踞着挂系军阀李济深、黄绍竑,他们二人掌握着广东的军政大权。南昌起义的军队南下广东后,李济深忙抽调军队前往潮汕对付叶挺、贺龙的军队,使广州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张发奎趁机进了广州城,李济深要张发奎出发到东江作战,张早有夺取广东地盘的打算,对李济深与南昌起义军的潮汕之战采取"坐山观虎斗",等两败俱伤时以图夺取广东政权。当时,被国民党南京政府排斥的汪精卫也来到广州,也欲让张发奎赶走桂系的李济深,占领广东这块地盘,叶剑英通过与他们接触,摸清了汪精卫的真实意图和汪、张之间的关系。
南昌起义军在潮汕失败后,桂系军阀黄绍竑回到广州,任代理第八路军总指挥,李济深则成立了临时军事委员会,自封为军委主席,取消了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以此来指挥由张发奎控制的第四军,张发奎表表面上答应顺从,并声称要出洋,暗地里却召集军官签名倒李。被桂系排斥下野的蒋介石也施展两面手法,支持张发奎的倒李行动,以坐收渔人之利。张发奎和汪精卫密谋邀请李济深去上海与蒋介石共商大计,骗李离开广东,叶剑英发现粤桂军阀之间矛盾之后,向张发奎献计说,兵贵神速,李济深离开香港后,张发奎采纳了叶剑英的建议,张以护党"为名"发动了倒李的武装政变,17日凌晨,叶剑英向教导团下达了战斗命令,一举功克了黄绍竑的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广州起义先消灭掉了一个敌人。
正当张发奎镇压日益高张的工农运动之际,被赶出广州的桂系军阀,不甘失败,准备从东西两路夹攻广州。张发奎慌忙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叶剑英对形势十分高兴,并极力主张打出广州去,迎击敌人。叶剑英向张献计说:东路陈铭枢、李济深实力较强,比较难打;西路的黄绍竑是些残兵败将,比较容易对付,建议集中兵力先打西路弱敌,对东路采取牵制办法,随后张发奎任命黄琪翔为前敌总指挥,率四军主力开赴西江肇庆、梧州进击黄绍竑部,其余部队除留教导团,新编警卫团守城外,全部调离广州,去防备东路敌军。这样广州城里敌人的力量十分空虚,为广州起义创造了非常好的时机。
2、加强教导团的领导,扩编警卫团,为起义准备主力武装。
叶剑英到达广州后,为了避免张发奎的猜疑,辞去了教导团团长的职务,由杨澍松代理团长,10月中旬教导团到达广州后,张发奎不让教导团在市区并收缴了他们的枪支,叶剑英又出面担保,才准予教导团在广州市四标营驻防,并发还了收缴的枪支。张发奎为了加强对教导团的控制,把杨澍松调至黄埔军校工作,派他的心腹朱勉芳任教导团团长兼参谋长,方际平、樊少卿分别任第一、三营营长。由于教导团的骨干力量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领导权实际仍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他们都热烈拥戴叶剑英为"老团长"。在叶剑英的关怀下教导团的党组织扩大了群众性组织,还吸收了120多名新党员,全团1400人中,90%以上的成员倾向于革命。 叶剑英还在团内成立了"士兵训练委员会",以提高作战能力和思想觉悟,会上,他还介绍了海陆丰起义以及开展土地革命的情况。
为了加强起义的军事力量,广州市委军委书记黄锦辉要求叶剑英没法促成笫四军警卫团扩编任务。警卫团原来只有两个营:笫-营是第4军军部特务营编成的,笫二营是李济深的特务营改编的,官兵成分复杂,只有少数的中共党员和革命青年。叶剑英接到党的任务后,向张发奎提出广州城防空虚,急需扩充警卫团,张发奎为了加强城防就答应了叶剑英的请求。叶剑英趁此机会把大批中共党员安排到警卫团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推荐中共秘密党员梁秉枢担任团长,还吸收了参加过省港大罢工纠察队的300多名工人,组成了笫三营,并由共产党员施恕之担任营长,又从教导团抽调一批进步学员担任各级职务。这样,警卫团笫三营便成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
叶剑英以秘密的身份,冒着巨大风险、精心培育、苦心经营,使警卫团、教导团成为广州起义的主要部队。
三、起义中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927年12月11日,叶剑英指挥的教导团打响了广州起义的笫-枪。"叶剑英听到起义的枪声后,迅速到达起义总指挥部,接受工农红军副总指挥的任命。" 与总指挥叶挺共同指挥战斗,广州起义展示了叶剑英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巧于布阵,善于用兵。
在广州起义中,叶剑英根据广州的地形特点,抓住一山(制高点观音山)、一水(珠江)和一些战略要点(警察公署、邮电局等)用兵布防,使起义一开始就比较顺利地占领了大半个城市,做到了突出重点,力争主动。当张发奎、陈公博等人从肇庆和江门等地调回部队进行反扑时,叶剑英除研究组织兵力迎击敌人外,还提出了起义部队开往东江去会合彭湃,或去粤北与朱德部会合的建议,但被当时掌握实际指挥大权的诺伊曼拒绝。叶剑英的这一思想和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是一致的,叶剑英也是农村中心论的最早创立者。叶剑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在《大革命失败与广州起义》一文中指出:"广州起义留下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无产阶级先锋队要派自己的干部下乡,当时革命已转入低潮,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革命最迫切的任务不可能是马上夺取城市而是如何保全力量,把它转入反革命势力薄弱的农村,发动、组织广大农民进行游击战争,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并依靠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革命胜利。" 但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叶剑英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在长堤一带巡视布防,以保证我方占据有利地形。11日午后,敌我双方为争夺市内制高点观音山进行激烈的战争。敌人不惜血本,调派一个团的兵力反扑,叶剑英十分重视我方控制制高点的教导团。12日中午,敌军攻占了观音山的一些山头,危难时刻叶剑英命令教导团十连连长邱维达带领全连跑步前往观音山,支援陈赓部队作战。要求他们"坚决守住观音山" 为了防止帝国主义的干涉.叶剑英叮嘱:"注意不要把炮弹打到沙面地区,以免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 在珠江南岸,敌人企图借助帝国主义的军舰为掩护,强渡珠江,叶剑英识破敌人的阴谋,调教导员笫一、三营在永汉路一带顽强阻击敌人。由于敌强我弱的原因,12日晚,起义军被迫撤出了广州。叶剑英抓住主要战略要点,积极布防,使起义军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为起义作出了特殊贡献。
2、善于用将,还营于用炮
在广州起义中,叶剑英调兵遣将,运筹帏握,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知根知底、英勇善战的干部去完成,在战斗中收到好的效果。警卫团的团长梁秉枢是叶剑英亲自推荐做团长的,梁也是秘密党员,起义一开始,在梁秉枢的带领下,处死了团内的反动军官。后来在战争中梁不幸负伤,叶剑英知道后,利用战斗指挥的间隙时间,和地下党员医院院长柯麟一起去探视梁的伤情,并对柯麟说:"老梁是位北伐老将,是我们的老战友,这次起义警卫团就是他带出来!" 示意医院对梁精心治疗。
在争夺观音山制高点的战争中,叶剑英派出作战非常勇敢的陈赛(注:此人与陈赓大将同名)坚守阵地,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疯狂反扑,陈赓回忆当时情景时,"12日12时,李福林军约一团由观音山来攻我军,赓奉叶剑英命率队前往观音山与敌抗战。赓亲督队与敌奋战,约数小时将敌纷纷击溃,并缴得军械甚多"
战斗中叶剑英还非常善于用炮。叶剑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学习炮科,他懂得"炮兵是战争之神"的内涵。战斗打响后,他亲赴阵地教不熟练的炮手架炮,并指挥炮兵向敌人射击。当叶剑英看到敌人第四军军部这个据点久攻不下,叛军又在作乱,他把教导团炮兵连连长田时彦亲自叫到指挥部,当面具体交代任务。田时彦受命后率炮连到达阵地,架好山炮后,派人与叛变的二连连长谈判,对方迫于山炮的威力,无奈地带领全连交枪归顺。随后,按叶剑英的指示把炮口对准第四军军部开始发射炮弹,顿时守敌乱作一团。
在敌我双方对峙中,停泊在江面上的几艘英舰向起义军阵地猛烈轰击,叶剑英立即下令炮兵给予猛烈的还击,使敌舰连中数弹,解救了天字码头的险况。广州起义激战的三天中,叶剑英多次用教导团炮兵挽救不利的局势,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帝国主义的气焰。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一次震撼世界的城市武装起义,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壮举.叶剑英在起义中的独特贡献将永载史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坚定的,也是艰苦的大转变",是"向反革命势力进行的一次积极的英勇反击"。 董必武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了广州起义:"将成即毁原尝试,虽败犹荣应赞扬。"1987年10月22日,在日剑英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举行叶剑英半身石雕像落成和灵骨安放仪式,叶剑英又回到了当年他和张太雷等同志领导下参加广州起义而英勇牺牲的战友们身边,同他们长眠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