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1936年2月,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抗日先锋队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分两路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前线对日作战。2月6日,队伍行至陕北清涧县一带,只见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雪白,连绵的群山银装素裹,气象万千。面对着雪中雄伟壮丽的秦晋高原,联想到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在这片土地上纵横驰骋,上演的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故事,再看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人民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毛泽东激情满怀,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甚至让当时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到延安劝驾。为了击破蒋介石诬蔑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谎言,毛泽东甘冒一切可能发生的不测杀机,在8月28日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在这期间,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柳亚子访问了毛泽东临时居住地桂园,与毛泽东谈诗论政,题了一首即兴之作《赠毛润之老友》,并向毛泽东索诗。
9月6日,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到沙坪坝回访柳亚子,同时将他的《沁园春?雪》书就赠柳。这首词是这样的: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词的上半阕,写尽了北国之冬壮丽的景致:大雪飘飞,辽阔的北国大地上冰雕玉琢,银妆素裹。往日雄伟的长城,奔腾的黄河,以及广阔的秦晋高原,全都在冰雪覆盖之下,只余白茫茫的一片。雪后的群山蜿蜒曲折,象是银白色的蛇在舞动;秦晋高原高低起伏,犹如白蜡塑成的象群在奔跑。登高远望,只觉群山、高原与天边相接,气势雄伟,渺无际涯。待到雪霁天晴的日子,红艳艳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照着白皑皑的雪地,那时艳阳白雪交相辉映,这是一幅多么魂丽的图画。
下半阕引出了作者一段豪气干云的议论抒情:祖国山河壮丽,倾倒了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上,有雄才大略、能立国安邦的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成吉思汗,他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纵横驰骋,显赫一时,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可惜都在文治方面稍逊一筹。由于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他们的功业不可能与今天改天换地、救祖国和人民于水火的革命英雄相比美。正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是前进的,人间正进行着一场无与伦比的沧桑变化。只有今天的革命英雄,才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才无愧于这个壮阔的时代。
整首词,豪迈、大气、雄浑、奔放,写景抒情,直抒胸臆。作者把他对祖国,对革命事业的最深沉的感情,浓缩在这首词里。从风格上,这首词接近于苏、辛,但无论是苏东坡还是辛弃疾,都还没有写出这样一首大气磅礴的词。并非在技巧上不能,而是胸中缺少毛泽东这样的拯救全民族的远大志向,缺少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只有毛泽东,能有这样的大气魄、大胸怀、大手笔;只有毛泽东,能写出这样一首气雄千古、傲睨八方的杰作佳篇。
这首词在山城重庆流传开来。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首先发表了这首词,并加了编者按,称其“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接着,几乎重庆所有的报纸--《新民报日刊》、《新华日报》、《大公报》,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和平日报》以及《新蜀报》、《国民公报》等等,都先后发表了对“咏雪”词的步韵唱和之作,一时朝野轰动,影响遍及全国。世人从而知道了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文学家和才华横溢的诗人。毛泽东的风采神俊,赢得了重庆各界人士的喝彩,也赢得了全国人民以及外国人士的敬佩。
重庆谈判之后,蒋介石国民党立即撕毁了墨迹未干的“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军民发动了进攻。在向平绥路、上党地区、平汉路解放区的进攻失败之后,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各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1947年春转向对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时,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25万人,是解放区军队的10倍,装备也处于绝对优势。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曾得意地说:“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就能整个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为了避敌锋芒,更好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毛泽东决定主动放弃延安,转战陕北。行前,他对军队干部们说:“蒋介石占领延安绝不是他的胜利。我们要用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延安永远是我们的。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来的”。“同志们要上前线去了,我们下一次在哪儿见面呢?可能不在延安了,也许是南京、上海或北平吧!”
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言。胡宗南用了10万人马的代价,占领了延安一年一月又三天。1948年4月21日,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收复了延安。5月26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聚首河北西柏坡,开始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而政治的最高境界是诗。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以写诗一样的雄伟气魄和奇思妙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完成了一场干净、漂亮的大决战。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142天,共歼敌154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大部以及平、津等地,其规模之大,歼敌之多,在全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日千里,横扫千军,无坚不摧,势如破竹,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在几个月中基本被摧毁。正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在三大战役期间,曾经发生了一个小小插曲。那是1948年10月下旬辽沈战役即将结束之时,蒋介石为了挽救败局,联合傅作义部队,以九十四军及另外4个师的主力,出兵偷袭石家庄,企图“捣毁中共统帅部”。当时我军主力部队正在与敌人作战,石家庄周围没有主力部队驻守。面对汹涌来犯之敌,西柏坡的毛泽东镇定自若,仍在思考如何结束辽沈战役和开展淮海战役,但机关里的干部和警卫员都沉不住气了。10月24日傍晚,毛泽东在小院里散步,警卫员小张走到毛泽东跟前,小声地问:“我们啥时撤离?”“撤离,为什么撤离?”毛泽东猜出了小张的心思:“放心吧,敌人不敢到这里来。”说着,毛泽东转身回到屋里,写了一篇《蒋傅匪军妄图偷袭冀西老解放区》的通讯稿,交新华社播出。接着,新华社又于27日、31日播发了毛泽东写的两篇评论,把蒋傅军阴谋偷袭的背景、内幕、兵力组成及指挥官名单、装备等等揭露得一清二楚。毛泽东以辛辣的语气写道:“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由蒋介石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但蒋介石并无羞耻心理,还想弄一点偷袭石家庄的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但蒋傅他们还要不要北平呢?”面对来犯之敌,毛泽东发出严正警告:“我军和民兵已严阵以待,务必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不使敢于冒险者有一兵一卒逃回老巢。”毛泽东起草的消息和评论播放后,大大鼓舞了阻敌进犯的军民,也震慑了敌人。蒋介石军队权衡再三,不敢冒进,遂即缩回。由此,传出了毛泽东“巧设空城计,挥笔退顽敌”的佳话。
三大战役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而毛泽东的指挥所,只是西柏坡一间16.3平方米的民房。在这里,毛泽东通宵达旦,不分昼夜,单是他为前线起草的指示电文,便达到190份之多。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曾说:“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
三大战役结束不久,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颁布了进军命令,命令全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敌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江西九江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长达千里的长江北岸,以排山倒海之势强渡长江。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摘下了国民党党旗,升起了红色的解放军军旗,宣告了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结束。
毛泽东以又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结束了这次战役: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个外国人在读过毛泽东那无与伦比的诗篇之后,由衷地称赞道:“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而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著作《领导者》里,也曾多次提到毛泽东那流光溢彩的诗篇。确实,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诗人,但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非凡的军事统帅。在他身上,这几重身份是统一的。革命战争,既是铁与血的冷酷现实,又是充满革命激情和浪漫色彩的英雄事业。长期的战争生涯,锻炼了一位伟大的统帅,又造就了一位非凡的诗人。正由于这几重身份的和谐的统一,毛泽东的诗才有着非一般诗人所有的风采、气度、神韵和气魄,而他的战略战术也才有了史诗一样的雄浑大气和奇思妙想,才有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种种传奇故事。在谈到领袖的才具时,尼克松说过:“伟大的领导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既需要超群的力量,又需要非凡的想象力。” “政治学,从其最高境界来讲,与其说是散文,毋宁说是诗。”[①] 在毛泽东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超群的力量”和“非凡的想象力”,看到了这种力量怎样激励了一个民族,去战胜强大的国内外敌人,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争取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
--------------------------------------------------------------------------------
[①] 《领导者》第3页,第277页,尼克松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