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红色记忆
钟明同志与香港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4-29
  • 浏览数:

  钟明同志离开我们两年了。我和当年追随他参加香港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小青年”们,(健在的也耄耋之年了)都深切地敬佩他,怀念他。

  钟明同志原名钟子马辛。从小,父母把他送到香港祖父和叔父的家里。长大后,在油麻地书院读书。

  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开始后,我认识了钟明。他当时是英皇书院三年级学生,我是丽泽女中学的初中三学生。丽泽当选香港学生赈济会的执委、捐款部副部长及随后产生的湾仔段段委会(丽泽位于湾仔段)总务(即主席) 。作为丽泽的代表,我便担任了这些工作。我从工作中知道,钟明是学生头头,很有名。我也逐渐和钟明熟悉起来,有时也去他家。

  钟明家较富裕,他单独住一个小房间。当时,这小房间已是进步学生常聚的处所。1938年6月我申请入党,获批准后,钟明代表党组织就在这间小房子里同我谈话,随即领着我们三个新党员在这里开第一次小组会。这地方,标志着我新的人生道路的起点。事后我得知,这时的钟明,已是党的香港市工委委员、青年部部长了。那几年,从这小房间走出来的青少年党员或革命者不少,例如杨升礼、何秀云、雷晓天……等。有人说,我十五岁入党是“早熟”。其实,1938年是党组织大发展的一年,“早熟”入党的同志不少,而钟明则比我们还早熟得多。

  祖国百年灾难,帝国主义侵略,人民困苦……,都是促使爱国青少年政治上早熟的主要因素。钟明幼小时很得姑母的宠爱,姑母教导他用功读书,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从小学起,历史课老师徐香全讲过鸦片战争和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现在日本帝国主义更是步步入侵的历史。钟明在少年时代就在长辈和老师的薰陶下开始思考救国的途径,开始读课外书。他陆续读了不少鲁迅的小说和杂文,读了巴金的小说,还经常读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还参加了邹韬奋为首的七君子组织的救国会;同时,他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他把自己熟悉的爱国青少年朋友团结起来,组成晨钟社体育社(后改名课余社),担任社长。大中骨干有雷福棠、杨升礼、林剑鸿、李锦光、李锦辉等。他们的活动内容是读书、讨论时事、学习革命理论和体育活动、假日郊游等。

  钟明曾说过:指引他成长的,初期有四任教师,第一任是岳飞,第二、三、四任是鲁迅、巴金和邹韬奋;之后就是马、恩、列、斯了。1936年11月,钟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实际生活也促使钟明早熟。他在油麻地书院上学时,一位英国籍教师公然在课堂上责骂中国学生是“Foolish pig”(蠢猪) ,他很气愤;他和一些同学都挨过老师无理罚跪。为什么我们中国学生就可被外国老师这样随便侮辱?他深感中国人必须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同时,封建制度和恶习也促使钟明的觉醒。当年的香港,封建包办婚姻还很盛行。钟明的家长专制包办钟明的婚事,为他订了婚,并逼他接受。钟明得知后坚决反对。他祖父、父亲和叔父曾列坐厅中,“三堂会审”,逼他服从。他仍坚决反抗,拒不从命。这事件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中国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从此,他便经常地出去从事社会活动,很少在家。这一来,家长们着急了,担心他会自杀,包办的婚事只好不了了之。抗日战争开始。香港同胞,特别是青年学生,很快地行动起来了。以李政耀为首的香港大学学生会率先行动,发起组织全港学生救亡团体。1937年9月20日,港大学生代表和第一批响应的24所中学的学生代表开会讨论,一致通过成立香港学生赈济会。

  翌日,党的香港市工委以及钟明从报纸上看到学赈会成立的消息,决定立即行动起来。经商议后,即日由钟明代表课余社、少年之友社等爱国组织到香港大学学生会找到李政耀。钟明对李政耀说:“得知你领导组织了香港学生赈济会,非常佩服。”还介绍了课余社等青年组织的情况。李政耀说:“好,好。欢迎你们参加,一齐工作。”过两天,钟明应邀列席学赈会第一次常委会议,并发表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会后,李政耀向各校代表们称钟明为“学赈会的参谋长”,还说:“有了他的帮助,工作就放心了。”从此,原来团结在钟明周围的一群青少年学生都参加了学赈会,同各校代表和积极分子一起工作。香港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从此广泛深入地发展起来了。钟明在香港学赈会虽然没有担任很高的领导职务,却是群众公认的学赈会创始人之一,实际上他肩负了与李政耀共同领导香港学生救亡运动的重任。那几年,香港学赈会在发动全港学生宣传抗战、筹募捐款支援前线、组织青年回国服务团回国服务、参加国内和国际的青年反法西斯活动……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成绩,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这些成绩,反映了广大香港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高度觉悟;也反映了不过20岁的钟明的政治敏感、政治水平和组织能力。1939年,学赈会的同志们很少见到钟明了。不久,我从领导同志处得知,钟明当选了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已同广东的“七大”代表一起启程赴延安了。这一消息给我们很大的鼓舞。这是香港学生、香港党员的光荣。

  随着战争和革命的变化发展,我和钟明同志一别几十年。后来得知,建国前后,钟明奉命从延安回到广州,组织工联、教联、妇联等地下组织,迎接广东的解放。广州和广东全省解放后,他先后担任广州市和广东省的党政领导职务。我还得知,在所谓“反地方主义运动”中,钟明同志受到错误的打击和处分;在十年“文革”恶浪中,他又遭到严重的迫害。但这些厄运,钟明极少与别人谈及,足见他光明正大、胸怀豁达和修养很高。

  改革开放,全国气象一新。钟明任省顾委副主任期间,兼任省青运史研究委员会主任。他领着一批同志千方百计搜集资料,编篡了一本抗日战争时期香港学生救亡运动的史料书;一方面,他邀集健在的在广东、北京的当年骨干座谈、忆述;同时,钟明和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杨德元一起,以东道主的身份,邀请健在居留香港的学赈会老学友近十人到广州来聚谈、献计献策。这次由钟明主持在白天鹅宾馆的数日聚谈,给每位参与者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白天围坐忆谈,审阅史稿,晚上品茗叙旧,举盏联欢,其间还引出了不少畅怀倾心的诗。此外,还有一件难能可贵而又鲜为人知的事:钟明曾约请参加这次聚会的一、二学友,晚间到他的卧室个别谈心。一位同志曾在当年香港学运工作中犯过原则性错误;由于当时“左”的路线的影响,遭受了极端过份的、无可挽回的惩处。钟明在谈心过程中同这位学友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主客观条件,勉励他乐观向前,继续为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两人推心置腹,谈到深夜。钟明同志这样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评价当年的决策,这样坦率诚恳地慰勉犯过错误而又受到过分惩处的好同志。这种精神是很感人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2003年1月7日上午,钟明同志约我到他家里,谈他的一些经历。谈话完后,我把他写在一页便笺上的谈话要点带了回家,这便笺上写着短短的七行字:

  “历史启迪,国难当头,

  形成爱国主义思想;

  反对盲婚,出走社会,

  拒绝留学,参加革命,

  为一生事业找到定位;

  参加救亡活动曾遭挫折,积极找寻领导。

  认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我万万没有想到,当天下午,钟明同志竟突然犯病,离开了我们。这七行自述,竟成了他最后的遗墨。

上一篇: 缅怀钟明同志 下一篇: 钟明同志,您永远铭刻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