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广州实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费包干
4月14日,市财政局决定,从当年起,广州市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包括文教、科研、卫生等事业单位)实行经费包干,年终节余的经费归本单位自己支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巿财政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全额管理”,如机关、学校等,所需经费全部由国家拨款,实支实报, 年终结余如数上交;二是“差额管理”,如医院、艺术表演团体等单位,以其业务收入抵补其支出,不足部分由国家补助。这两种经费管理办法不利于调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增加收入、节约开支的积极性;统得过死,基层单位有些合理而必需的开支往往得不到解决;由于规定年终结余必须如数上交,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年终突击花钱的不良倾向。
“预算包干”的新办法,其主要内容是:凡是实行“全额管理”的单位,改为核定当年预算,包千使用,结余留用,超支不补;“差额管理”的单位, 改为按核定收入和支出,结余留归单位支配。预算包干的范围主要是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正常开支。预算包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单位、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本单位增加收人、节约开支还是浪费超支紧密地联系起来。留给单位支配的包干结余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工作条件,增添必要设备,补充经费来源。各单位在完成各项计划后,可从全年总结算的增收和节余中,按规定分别提取20%和30%的金额,用于集体福利和奖励个人。
市委部署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6月2日至6日,市委召开县(区)委书记会议,会议研究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农村经济工作搞活,让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的问题。会议认为:我巿县(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充分的人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地的有利条件,积极幵展多种经营,在提高水稻单产和总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甘蔗、水果、花生、香花、蚕桑、药材、三菇、畜牧、养鱼、养蜂等业,放手发展商品生产,山区要大力发展和经营好林业要充分利用各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采矿、小水电、建材、建筑、服务业,以及对外补偿贸易和材料加工等。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大力扶持山区、老区和困难社队发展社队企业, 壮大集体经济。此外,要积极开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和发展家庭副业。会议还研究了健全生产责任制问题。目前全巿已有85. 7%的生产队建立起各种生产责任制,对于尚未建立起生产责任制的生产队,要尽快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坚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种植计划,统一安排劳动力,统一核算和分配,各种形式的责任制都应该承认,不要搞“一刀切”。但是,决不能搞分田单干。对于已分田单干的136个队,要根据不同情况,加强领导,引导其重新组织起来。
广州市采取措施扩大就业
8月18日,市革委会召开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决定实行在政府统筹规划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州地区有29万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广州巿共有40多万下乡回城知青和留城待业青年。广州居民之中,差不多每户都有人待业。劳动就业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 会议提出了加快安置待业人员的8项具体措施:各工厂企业要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企业,开办各种合作厂、社;兴办各种合作社和合作小组;发展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动员老职工退休,更新劳动力;限制使用农民工;发展来料加工;加强对待业青年的技术培训;扶持和发展知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