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共中央把“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广州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在工业领域,“一五”期间广州市重工业产值增长3.09倍,轻工业产值增长1.47倍,完成工业基建投资总额2.16亿元,进行施工的工业建设单位235个,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在农业领域,农业生产能力初步适应城市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至“一五”末期,水稻平均亩产比1949年增长26.5%;果树面积平均每年递增10.7%;菜田面积6.2万亩,日均上市蔬菜131万斤;生猪存栏量29.16万头。
在商业领域,社会主义商业格局全面确立。到1957年实行公私合营的商店共6824户,公私合营和合作化的商店占总户数的97.3%,国营商业在全市批发总额中的占比上升到90.5%。
在对外贸易领域,广州口岸的出口贸易额稳步增长,农产品的出口比重下降,工业品的出口比重增加。连续两次举办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获得极大成功。此后党中央决定每年春秋两季定期在广州举行出口商品交易会,一直延续至今。
在教育领域,实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有步骤地把私立中小学和教会中小学改为公立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弟,新建校舍面积11万平方米,新增中学学位18190个、小学学位27356个。
在文化领域,秉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广东音乐小组演奏的《双星恨》《昭君怨》和红线女演唱的粤曲《昭君出塞》《荔枝颂》获得国际大奖。新建或扩建一大批电影院,大量发展企业和农村电影放映队。
在卫生领域,市区卫生机构数量增长13.6倍,病床数增长近1倍。全市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基层卫生组织,落实卫生防疫措施,涌现出“金花街”等一批全国卫生模范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