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支队禺南武工队成立地旧址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会江村纯庵区公祠,是中共禺南特派员直接领导的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队伍,于1947年12月在大石镇会江村成立。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撕毁停战协定,挑起了全面内战。广东国民党当局为应付内战,加紧对人民压迫剥削,推行征兵、征粮、征税,横征暴敛。在此形势下,中共广东区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掌管区农村游击战争的指示,于11月27日做出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提出“不违反长期打算,实行小搞,准备大搞”的方针,立即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国民党反动派,保护人民利益,发展和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中共禺南特派员成崇正根据上级的指示,着手筹建禺南武装队伍。成崇正召开部分党员骨干会议,分析了禺南斗争形势和敌我友状况,确定了“坚决积极谨慎从事,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做好恢复武装斗争的思想准备。1947年5月,确定从禺南西线开始,以大山、大石为立足点,恢复禺南武装斗争。禺南西线是抗日战争时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还有一批从部队转入地方隐蔽的武装骨干。成崇正即着手进行组织工作,清除了在大石地区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的叛徒和变节分子,抽调在韦涌隐蔽的曾参加广州起义的老党员郑甸奕,在旧水坑以教师身份做掩护的党员骆展翔,负责与塱边支部联系的党员胡志华,在番禺师范做校工的黄标及隐蔽在清流沙的梁允,以及在大石地区的党员卢虾、徐振宇、何绍周、何作伦等组成党支部,召回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疏散回乡的李伟其、林锐志、冼八、郭应等归队。为装备部队,派人取出埋藏在塱边村的部队武器。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划,于1947年12月,中共禺南特派员直接领导的武装队伍在大石会江村正式宣告成立。考虑到抗日战争时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的光辉历史及其在禺南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为继承珠江纵队第二支队的光荣传统和利于开展活动,决定把武装队伍定名为“二支队禺南武装工作队”(简称“禺南武工队”),郑甸奕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直接受中共禺南特派员领导。
会江村位于大石镇的西南偏西方向,是一个丘陵小村,抗日战争时期就是根据地,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既便于在大石、大山等地活动,又便于隐蔽。禺南武工队成立后就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大石、大山、大围、河村、植村、江南、员岗、草堂等乡村,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反“三征”武装斗争,联系抗日战争时期的统战朋友,扩大武装斗争。禺南武工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的基础。
禺南武工队成立地旧址——纯庵区公祠是一座二进一天井的旧式祠堂。近年来经会江村民委员会保留原样修葺,建筑完好,成为会江村老人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