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宣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百年征程 英雄广州】一条工业大道撑起广州工业半边天
  • 来源: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1-09-17
  • 浏览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广州乃至全国的千万家庭里,大到万宝牌电冰箱、五羊牌自行车,小到灶台边的双桥牌味精、收音机里的555牌电池、抽屉角落的双鱼牌乒乓球,记载着无数人的记忆。细心的人会注意到,这些承载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产品,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

解放前的广州老城集中在珠江北岸,在“河南”则是广袤的农村。自1952年开始,广州的“河南”郊区开始被作为工业基地加以建设。造纸厂、通用机器厂、造船厂、橡胶厂、化工厂等30多家大中型企业在这里新建或扩建,形成规模宏大的工业区。当时,贯穿其中的主干道还只有2个车道,虽然不宽,却当之无愧地拥有一个大气而响亮的名号——工业大道。

在党的领导下,勤劳智慧的广州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业奇迹。这里诞生了广州第一条万吨巨轮、中国第一台离心机、世界上第一件钛制潜水服……万宝牌电冰箱、虎头牌电池、五羊牌自行车等从这里走进千家万户,风靡全国。旧中国的贫民区在新中国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工业区。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这条不过5.5公里长的道路撑起了广州工业的半边天。华南地区许多大中型国企都集中在此,许多企业制造生产的产品,无论是质量或者数量,曾是华南第一、全国第一,甚至亚洲第一、世界领先。有人说,工业大道上几乎每个工厂都有属于自己的“全国第一”。

斗转星移,工业大道的功能定位随着城市发展而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大道的企业陆续经历了转制、搬迁。昔日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的厂区如今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宜居小区、创新园区。然而,工业大道作为几代人的集体回忆,其所承载的开拓创新的精神却从未因为工厂的离开而消失,而是开枝散叶,融入新崛起的科技创新园区,走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走入新一代广州人的心中。

下一篇: 【百年征程 英雄广州】向社会主义工业生产城市转变